2006年註冊會計師考試慢班《會計》講義一

2006年cpa慢班《會計》講義-第01章 總論
一、本章考情分析

1.本章在考試中的地位:本章在考試中不重要,本章的題型為客觀題,一般為2分左右。本章理論性較強,為後續章節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編制、調整)奠定了理論基礎,通過本章的學習,考生應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則,掌握會計要素的內涵。
2.本章內容可能略有變化:增加利得與損失的概念。
3.本章複習方法:考生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將本章所闡述的基本理論與會計六要素的核算聯繫起來,以恰當運用會計核算的原理和方法。

二、本章考點精講

【考點一】會計的概念(了解)
1.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反映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
2.會計通過一系列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程式,能夠為政府部門、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各個方面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重要信息。
【考點二】會計核算的4個基本前提(理解)
1.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
2.會計主體:是指會計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單位或者組織,它規範了會計工作的空間範圍。會計主體不同於法律主體,一個法律主體可以有多個會計主體(如分公司、車間),一個會計主體也可以有多個法律主體(如編制合併會計報表)。
3.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如果可以判斷企業不會持續經營,就應當改變會計核算的原則和方法,並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作相應披露。
4.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在會計分期前提下,會計核算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曆起訖。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稱為會計中期。我國要求上市公司每個季度提供一次財務會計報告。
非年度的都是會計中期。
在我國,會計年度自公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西方不是這樣的
由於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其他期間的差別,從而出現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區別,才使不同類型的會計主體有了記賬的基準,進而出現了應收、應付、遞延、預提、待攤等會計處理方法。
5.在貨幣計量前提下,企業的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企業,可以選定其中一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編報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在境外設立的中國企業向國內報送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