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土地出讓短期行為

  決定房地產價格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成本,一個是供求關係。在最近關於房地產過熱的爭論中,對供求關係的判斷基本沒有太大的出入,爭論最多的是地價和房價的關係,是地價帶動房價還是房價帶動地價,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一場混戰。 

  不管地價升降對房價漲落起了多大作用,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房價中相當部分的支出用在土地上,政府說是大約20%,開發商說是大約40%—70%。這兩個數字很可能都不對!我們知道,土地使用權的出讓年限為50年或70年,政府從開發商那裡一次性收走出讓金,開發商再從購房者那裡一次性收回,這種做法保證了政府首先獲利,開發商獲利,付出最多的是購房者。 

  為什麼不能將土地出讓金一次性收取改為逐年收取呢? 

  在土地實行招拍掛之前,開發商都是通過協定方式拿地,價格肯定要比現在招拍掛低得多,而且還可以分好幾次付,在還沒付清土地出讓金時,通過賣期房,開發商就開始數錢了,因此,土地成本幾乎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只要拿到地就等於弄了一台印鈔機,那時開發商琢磨的是如何通過倒地發財,哪還有心思琢磨年租制!土地收益都流進了開發商的腰包。 

  土地出讓金的一次性收取,等於提前支取了未來50年或70年的土地租金,這筆錢大都留在地方政府手中,用於建設形象工程或者購置土地,錢不夠,再賣地,賣了地再搞形象工程再買地,形成一個怪圈,大量土地被閒置或浪費。 

  一次性繳納土地出讓金傷害的是失地農民、被拆遷的城市居民和購房者。把一次性收取變成年租制,可以切實降低房價,防止地方政府行為短期化,和諧社會關係,使得土地成為可持續開發的資源,也為後代留下寶貴的土地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