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 — 什麼是音樂欣賞

什麼是音樂欣賞?對這個問題,似乎很容易回答:音樂欣賞就是音樂。確實,聽就是欣賞的俗稱,一般人都是這樣用的。我們常說:"去聽音樂會,""請你聽聽這段音樂",卻很少有人文縐縐地說:"去欣賞音樂會,"和"請你欣賞這段音樂。""聽"在這裡和"欣賞"是同義詞,面且用得更為普遍。 不過,嚴格地說,欣賞和聽還是有差別。欣賞,是從審美的角度去聽音樂,而不是隨隨便便地聽。要求有所不同。 音樂欣賞,說得清楚些,是欣賞者通過聽覺去感覺音樂,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悅和認識的滿足。它是音樂作品與表演的最後的歸宿。

無論是音樂創作或表演,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供人們欣賞的,如果沒有音樂欣賞這個環節,它們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產意義。一位美國音樂學家默賽爾說得好:"音樂欣賞在一定意義上是音樂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可見無論是哪個時代,也無論是哪種傾向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們的藝術創造活動,不管是有意識的或是下意的,都是圍繞著音樂欣賞這箇中心環節來進行。有一些現代派的音樂家喜歡談什麼"超前意識",似乎他們的音樂不受民眾歡迎不要緊,將來總有一天民眾會理解它。其實這種觀點只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他們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被欣賞者儘快理解的。

就連十二音體系的創始人勛伯格也說:"用十二音寫作,僅僅是為了便於理解,別無其它目的。 話說回來,做一個稱職的音樂欣賞者也不是很容易,這裡面的學問也真不少。首先,他必須具備理解音樂的知識和能力,也說是說,他必須善於掌握音樂這個審美客體,懂得它是怎樣構成的,構成音樂的要素是什麼,作曲家是怎樣運用這些要素來表現的,演奏家又是怎樣加以再創造的,不同體裁不同流派的音樂各有什麼特色,對於二三百年來歐洲浩如煙海的那許多經典性作品是否熟悉,等等,都是我們掌握音樂時所應該具備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起我們的欣賞能力。

有了這些知識以外,還需要進一步培養欣賞音樂時的審美能力,從審美的角度去聽音樂,進入音樂審美的範疇,這是更高層次的音樂欣賞。 人的審美能力是一種文化的累積,是歷史地形成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審美感官及其審美能力,"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產物。"人們一旦進入了審美的範疇,他和外界社會的關係。這樣,他不僅僅要通過自己的眼睛客觀地理智地來看世界,而且還要帶著感情的眼光來看世界,要動真感情。這個感情的投入,就是審美欣賞的第一個關鍵之點。正所謂"萬水千山總是情",沒有這個情字,人和社會的關係可就冷淡多了、乏味多了,而且也沒有了藝術。

審美能力的研究,是對審美主體--欣賞者的研究。這個研究的內容也很多,現代音樂美學特別把目光轉向音樂的接受者,把它提高到音樂創作與表演同等重要的地位。欣賞者在音樂客體影響下所產生的感覺,是欣賞者意識中所產生的心理性的東西,它和音樂作品本身是並不完全相同的兩個東西。音樂欣賞歸根到底是欣賞者主體性的意識活動,在欣賞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體意識滲入到欣賞對象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音樂本來的在面貌,體會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對音樂欣賞的主體性與創造的研究,是一個新的美學課題。 最後還要強調指出:音樂欣賞並非僅僅作為音樂的接受環節面存在,它同時還以反饋的方式給音樂創作和表演以影響,它的審美判斷和審美選擇往往能左右作曲家和表演的審美選擇,每一個嚴肅的音樂家都不能不注意傾聽音樂欣賞者的信息反饋,來調整和改進自己的藝術創造。我們堅信:格調高尚的音樂能潛移默化,培養出格調高尚的音樂欣賞者。反過來,具有高度審美趣味的高尚的音樂欣賞者同樣可以培育出品格高尚的音樂。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