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別當“博傻理論”下的笨蛋

  縱觀近期股市行情用“滿城盡帶黃金甲”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在“股改”和“匯改”的“雙核”驅動下,中國上市公司質量得到一定的提升。中國a股市場一躍成為2006年全球最受矚目的市場。

然而,股市永遠都是一個周期性、風險性很強的市場,有漲有跌,牛熊轉換,牛短熊長是中國股市的一個基本規律。跌的時候不必驚慌失措,漲的時候也不要忘乎所以。問題是每一次市場上漲時,理性的人畢竟少,這一輪股價上漲中,出現了前幾年房價上漲時“還要再漲20年”的喧囂。股指漲到2000點了,有人頭腦開始發熱,說中國股市持續10年的大牛市才剛剛開始,“明年能上到4000點”、“未來幾年要趕超英美上萬點”。對此有識之士提出忠告:假如股市基石不打好的話,即使能上到4000點,最終還是會泡沫的破滅。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說過:中國真正的危險在於,許多人對於市場過分熱情,過於相信市場能解決一切問題。華爾街的投資家們觀察中國股票市場時,也許會聯想到自己過去投機紐約股市的瘋狂。可惜,國內輿論卻淡忘了這一切。誰也不能否認,上市公司質量是股市的基石,只有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股市才能健康發展。現在的問題是,近年來,上市公司的整體業績和贏利能力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有的還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股市的恢復性上漲有它一定的合理邊界,但過度迷信市場就會出問題。無論是股市還是房市喧囂過後,極易應驗“股神”巴菲特所說的一句名言佳句:只有退潮時,你才知道誰在光著身子游泳。他當時批評的正是以前美國人的盲目,經濟熱潮一經退卻,喧鬧的沙灘上留下的便是投資者尷尬的身影。如今,這句名言佳句同樣可以用於警醒那些痴情於國內股市4000點、1萬點的“守望者”。

從近期國內股市綜合行情看,大盤屢創新高。盤中並未出現太大的殺跌動能,尤其是二線藍籌品種的大幅上漲顯示市場底氣十足,投資者信心高漲,業內人士預測,後市大盤有望繼續走高。但是,市場在躍上歷史巔峰後,漲得快也跌得急。雖然工行、中行等一批“超級航母”試水,成為穩定股指的定海神針。但這種背景下,股指上漲顯然更不能等同於行情普漲,因為“龍頭”企業業績並不能代表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市場出現“二八法則”:少數對股指影響大、權重高、基金持有多的股票,價格翻番,而大量股票還在1000點的位置上徘徊。

股票的本質是虛擬經濟,股市中的一個永恆定律是凱恩斯的“博傻理論”:人們在牛市中之所以奮不顧身願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把它買走。“博傻理論”所揭示的就是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是贏家。假如沒有下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來做“下家”,那么你自己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從有股票市場開始,這種“博傻理論”屢試不爽。1720年,牛頓參與了英國股票投機狂潮,不幸成了“最大的笨蛋”之一。他因此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性的瘋狂實在難以估測。”

對於中國股市這個年輕的市場而言,深層的矛盾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消失。在過去的5年半間,雖然同樣的點位,中國股市卻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市公司總數從當年的1027家增長50%至現在的1502家,總流通市值從原來的1.9萬億元增長11.05%至現在的2.11萬億元,總市值從原來的5.4萬億元增長54.26%至現在的8.33萬億元。然而,現在股市已進入一個機構博弈的時代。證券市場開放度越來越大,以數千億計的基金、合格的境外投資者、券商為代表的機構和實力雄厚的國有控股公司頻頻出擊市場。中小投資者在這種機構化、結構化、國際化劇烈轉型的市場環境下,對市場把握難度更大,賺錢更難。

從歷史的教訓看,以股票和房地產為代表的各種資產價格的膨脹和重估如不能有效遏制,往往會釀成更大的金融和經濟風險。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房價、股價炒翻天,資產價格急劇膨脹,結果“泡沫”破滅後,導致長期的衰退,資產價格重又進行了一輪長時間的復歸和重估。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90年代的網際網路泡沫破滅,都是資產價格膨脹的後果。有位學者說得好:過熱了降點溫,股民受益,而在體質不佳、基石不牢固的前提下,高燒是要燒死人的。道理雖簡單,但能領會這道理的人,才會更加理性,可以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