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會計準則對資產評估與財務報表影響研討會內容綜述(二)

中國評估行業對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vfr)的認識是一個隨著我國評估行業逐步發展和對國際評估業了解日益深入而逐步完善、逐步清晰的過程。1993年,中國資產評估協會成立時,會計學權威楊紀婉教授擔任顧問。楊教授多次指出:良好發展的評估對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用性十分重要。而國內外評估業十幾年來的發展,不斷驗證了楊老觀點的正確性。

1997至1998年間,我們在翻譯美國《專業評估執業統一標準》和《國際評估準則》時,發現兩個準則差異甚大,突出表現在評估與會計的關係。在美國評估準則中,幾乎未提及與會計的關係,而在國際評估準則中,所有準則都提到了與會計的關係。在與美國、英國評估師的交往中,我們也發現,美國評估師對會計了解甚少,而英國評估師普遍都很精通會計。這種反差引起了我們的極大興趣。通過進一步研究,我們發現這種現象差異的背後就是兩國會計準則的區別。英國的會計準則較早就允許以公允價值、現時價值作為計量基礎,因此在英國,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業務很早就得到發展,這也是英國評估師十分熟悉會計準則的根本原因。而在美國gaap中,長期以嚴格的歷史成本為原則,在此背景下,在英國和歐洲迅速發展的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業務在美國沒有得到發展。這種狀況直到幾年前fasb頒布了141、142號準則後,才得以改變。從這種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評估與會計準則的密切關係,以及結合在一起的重要性。

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在英國和歐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其中一個重要標誌就是1978年7月歐共體制定的第四號法令即公司法。該法令第七章第35條規定了為財務報告目的對固定資產進行估價的規則,對歐洲地區評估與會計業的發展影響深遠。在此基礎上,歐洲出現了以服務於財務報告目的的專門評估固定資產的固定資產評估師,比、法、德、英和愛爾蘭發起成立歐洲固定資產評估師聯合會(tegovofa),並於1978年由歐洲固定資產評估師聯合會根據公司法規定,制定了《歐洲評估指南》第一版(guidance notes for european application),1981年修訂後又出版了第二版,即為被稱做“比利時盧森堡經濟同盟指南”的《固定資產評估指南》(guidance notes on the valuation of  fixed assets) 。歐洲固定資產評估師聯合會幾經變遷,發展成為今天的歐洲評估師聯合會(tegova),其早期制定的若干評估指南也發展成目前的《歐洲評估準則》(evs)。

2004年以前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共發布41項國際會計準則,2004年後發布的準則改稱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國際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涉及公允價值和評估的內容較多,其中以“ias16—廠場設備”最為典型。ias16規定,對於廠場設備(ppe)可以採用成本減折舊和公允價值兩種計量模式。如果採用公允價值,“土地和建築物的公允價值通常通過評估手段根據市場證據確定,該評估通常由具有專業資產的評估師進行。機器設備的公允價值通常是評估得出的市場價值。” 如果由於廠場設備的特殊性,缺乏市場證據支持,則“可以運用收益途徑和重置成本途徑估算公允價值。”國際評估準則委員會在國際評估準則中專門制定了《iva1---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指導該業務的發展,並隨著國際會計準則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

國際會計界和評估界近年的主要交流內容之一就是討論會計中的公允價值與評估中的市場價值之間在定義和套用範圍上的聯繫與區別,反映了會計師和評估師對評估方法和結果的不同認識。會計界對於公允價值的定義和理解也在不斷演變,對評估界產生著影響。2005年10月21日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公布關於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公告的草案,其中對公允價值進行了重新定義。該定義中所強調的“估計價值”、“市場參與者”、“最有利相關市場”等要素,與國際評估準則中市場價值的要素十分接近,因此得到國際評估準則委員會的大力支持。

從各國發展實踐來看,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性套用,為各國評估師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但同時也是一個挑戰。中國資產評估行業應當進行冷靜的思考。從供需兩方面來分析,公司為合理確定公允價值和提高披露效果,有要求獨立評估師進行評估的需求;審計師也有為迴避審計風險,建議客戶聘請專業評估師獨立評估的需求。同時,評估行業要有相應的供給能力。我們應該重視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研究和學習,重視與會計、審計的交流,重視價值類型等評估基本理論的研究,集中協會和行業力量支持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