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囤積土地不斷升級遏制關鍵在於各級政府

 廣東惠州兩公司買了塊地,拿到土地使用證10多天后,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將土地使用證直接更名過戶到新公司名下。然後,兩家公司從新公司撤股,土地悄然換了東家。當地國土部門不僅為其辦理了變更登記,未收取其任何轉讓稅費,在此案被舉報後還大耍“推”“拖”之術,至今沒有查處。 
記者了解到,如今一些地方囤積土地之風不僅沒有消停,反倒花樣翻新不斷“升級”。違法者往往與地方政府、部門的某些官員暗中通氣,得其“特許”;有的甚至取得當地國土部門“手續”,打著“合法”幌子,人為製造“土地迷局”,具有很大的欺騙性,追查起來則互相扯皮。 
中央土地調控措施三令五申,這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為何依然敢於推三阻四、虛與委蛇,甚至與開發商合謀製造“升級版”?原因無他:“土地財政”的依賴性和牟利衝動性相糾結,使得許多土地違法案件都與地方權力部門、人員存在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房地產問題在其背後巨大利益的驅使下,變得錯綜複雜。 
其一,土地出讓金已成許多地方政府的重要稅源,土地抵押貸款的超便捷性使得出讓土地成為地方變相的“貨幣”發行權。這是近圈地之風屢禁不止的重要內驅力。在圈占土地、拉高地價和房價方面,房地產商與地方政府有著高度一致的目標,所以,大量土地違法現象背後都有政府部門的支持、默許。 
其二,政績之外,土地出讓還能為一些官員帶來灰色收入。在相當程度上,權力與資本的結盟,使土地脫離其作為生產資料的一般性,演化成利益集團的尋租工具。 
要遏制圈地之風,當務之急是調整中央與地方的財稅安排和土地收入的分配機制;同時,要讓“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發揮威力,必須真問責、嚴懲戒。舍此,無法遏制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績觀及牟利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