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工商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安全管理、環境保護與技術創新(1)

一、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範疇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從企業的角度強調安全生產,另一方面從政府的角度強調勞動保護,現在二者統稱為“職業安全健康”。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ohsms)是為建立並實現職業安全健康方針和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聯繫或互相作用的要素,是企業全部管理體系中專門管理職業安全健康工作的部分。這裡所提到的職業安全健康是指影響工作場所內的員工、外來人員和其他人員安全與健康的條件和因素。該體系是繼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之後又一重要的標準化管理體系。 
ohsms標準的全部內容包括總要求、職業安全健康方針、策劃、實施與運行、檢查與糾正措施、管理評審,(各項具體內容請見書p119頁),其中策劃中的危險源辨識、風險平價和風險控制策劃是標準中的核心要素,是組織通過ohsms的運行,實行風險控制的開端。 
職業安全健康法規體系包括五個層次,見p120頁表4-5-1,其相應的部分法律法規內容見p121頁表4-5-2。可重點看一下《勞動法》、《消防法》、《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動防護用品管理規定》。 

二、環境保護(新增) 
環境管理的含義包括三層意思:(1)對損害環境質量的人的活動施加影響 
(2)協調發展與環境的關係 
(3)環境管理的主要對象是人 
 環境管理的內容可從不同的角度劃分: 
1.按範圍可分為:資源管理:面臨的危機主要是資源使用不合理和浪費 
區域環境管理:對區域環境的全面管理 
部門管理:重點是本部門企業的自然資源、工業原材料。 
2.按性質可人發為:環境規劃管理 
 環境質量管理 
 環境技術管理 
 環境管理體系標準(iso14001)的內容: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規範及使用指南包括引言、範圍、引用標準、定義、環境管理體系要求等內容。它規定了組織建立、實施並保持環境管理體系的基本模式和基本要素。其中環境管理體系要求是最核心的內容,它規定了各類組織在建立、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的最基本要求,它是各類組織獲得iso14001認證的必要條件。 
 環境管理體系是全面管理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包括制定、實施、評審和保持環境方針所需的組織機構、規劃活動、職責慣例、程式、過程和資源。 
 環境保護法規體系:我國目前已形成以憲法為基礎,以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由憲法、基本法、單行法、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標準及其他相關部門法律規範和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環保公約組成的環境法律體系。 
 環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污染收費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排污申報登記制度、環境保護許可制度(包括防止環境污染許可證、防止環境破壞許可證、整體環境保護許可證)等。 
技術創新這一章的內容多而雜,而且又都以文字性的介紹為主,所以大家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要儘可能地把前後所學,至少是把前面所學的知識融進去一起理解,而且還可以把實際工作中的一些經驗積累和案例也聯繫起來幫助自己加深理解,強化記憶.對於這一章的學習,大家可以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三、技術創新的含義與特徵 
對於技術創新的涵義書上p132有較詳細的介紹.創新一詞最早是由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並定義為“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他認為,生產新品種;引入新生產方法;開拓新市場;利用新原材料;採用新組織方式都可是創新活動。 
此後,又有學者把技術創新定義為:”以構思的新穎性和成功實現為特徵的有意義的非連續性事件.” 
我國對技術創新的定義較長,但也是需要大家準確理解的內容.對這個涵義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幾個層面: 
企業家是技術創新的推動者; 
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獲取超常規商業利益; 
技術創新的手段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生產經營系統; 
創新的標誌是新產品、新工藝、新市場、新材料和新組織. 
對於技術創新的特徵,主要是指它作為一項經濟活動所具有的特徵,包括: 
創造性-----這是最基本的特徵.每一新技術的產生都代表著對原有技術的”創造性的破壞”. 
累積性-----新事物必然是對原有事物的一種揚棄和突破的結合. 
效益性-----是技術創新活動的根本動力. 
風險性-----創新過程中不可控因素帶來的風險. 
擴散性-----技術創新成果的擴散才使創新產生最大的經濟影響力. 

四、技術創新與企業核心競爭力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應首先弄清楚什麼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