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教你在短短3個月裡安排好中級考試複習

今年是會計國中級考試教材到手最晚的一年,部分考生07年2月中下旬才拿到教材,5月19-20日就要考試了。短短的三個月中,我們如何充分利用時間,安排好複習,順利過關呢?

首先,要明確考試的目的:

備考與應試的目的,第一是考試過關,第二是學到知識。

因為證書是塊敲門磚,是學習能力及格,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把功課學到合格水平的一個證明。

進入工作崗位後,還可以繼續學知識,而不能按時拿到證書,卻會影響得到好工作,所以,備考期間的第一要務,是合理安排,務必爭取考試過關,拿到證書。

如果考試過關,則肯定會學到一定知識,也許其中有一部分和實務中的知識不完全吻合,但在掌握了這些知識的過程中至少會紮實基礎和培養學習能力,養成學習習慣。如果過於強調學知識,而忽視了考試過關,則是犯了哲學上過於追求完美的錯誤,可能因此而找不到工作,得不到升職與加薪。

所以,有限的備考時間內,不要花過多的時間去研究知識,去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考,而要用來把考點熟悉和掌握到足以得到其對應的分數上。

其次,要做好複習計畫和時間安排:

就象我們去超市購物一樣,如果不事先把要買的所有東西都列個清單,估計要花多少錢,以及安排一個購物的路線,先買什麼,後買什麼,並提醒清單上沒有的東西不要買和花過多的時間看。就可能會在結賬時發現,沒有足夠的錢,或回家後發現最重要的東西沒買,必要的東西忘了買,下次還要再去,或發現不必要花很多時間去看去問的東西,和走的冤枉路,花了過多的時間,使回家的時間大大延遲。

建議的複習安排:

第一階段:粗略通讀教材,同時,可以結合大綱,並參考一下經典的輔導書,圈畫標註一下教材,哪些章節會是重點章節,哪些是次重點章節,哪些是非重點章節,哪些是要掌握的內容,哪些熟悉或了解即可,每一部分大約需要花多少時間來學。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必要時,要對少部分非重點內容做戰略性放棄,以保證重點章節,分數多的章節,能有足夠多的時間來複習。

第二階段:精讀一章教材,聽一章同步輔導dvd,做一章同步輔導的習題,並按遺忘規律去及時複習。

1、 精讀教材:應該是一字不落地認真看,儘量理解和力求在頭腦中有一個較深的印象,並把疑問和不理解的地方做標註,動手寫寫分錄,做做書上的例題,對大綱要求掌握的部分所對應的例題的解題過程原則上應做到會默寫,並搞到很熟。

2、 聽課:理解了的東西,記憶起來才事半功倍,不易遺忘。看教材的重難點時,往往遇到自己不易理解的地方,獨自揣摩可能要花不少時間,還不得要領。經驗豐富的名師對考試的重難點能夠把握得比較準,講解得比較透,自己看書中不明白、甚至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在這裡往往會得到看到詳細的板書,聽到關鍵性的講解和點撥,得到經典的例題,有雲開見日,事半功倍的感覺。

3、 做題:從某種意義上講,考試就是做題和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考點,經典的例題和習題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主要考點,輔導經驗豐富的名師,往往對歷年考題有較深入的研究,熟悉命題規律,擅長把教材上的主要考點、通常易考到的考點、歷年考題中的精華,轉化成經典的例題和習題。

心理學中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規律曲線告訴我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轉天又丟幾個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複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久進行一次複習,乙組不予複習,一天后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后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