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第一年沒有理由讓自己輕鬆下來

同學所在的公司正在招應屆畢業生,按照現在的市場價,起薪3000元。“這是8年前我的起薪。現在3000塊錢怎么活啊,北京的合租房至少也要1500元一間了吧?”

艱難、窘迫、無奈,相信這是現在不少年輕人初入職場時的切身感受。不僅僅是自身價值被低估的問題――寒窗苦讀十幾年,甚至無法換回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收入,內心的煎熬和痛苦可想而知。

同樣是工作第一年,同樣是3000元的收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有的人只願意拿出一部分能力和精力投入工作,以匹配自己眼下的收入,求得內心的平衡;而另一部分人則甘願傾力付出卻不計回報,拿著3000元的錢,操著3萬元的心。

究竟哪種方式更好,見仁見智。但對一個職場新人來說,第一份工作除了是謀生手段之外,更是一個機會。在這裡,你學習職業技能,積累人際資源,洗掉學生氣,試著以共贏的姿態與人合作。

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第一年的意義就像挖井。挖到1米深處,隱隱有水滲出,你當然可以就此打住,安享有限的勞動果實;但如果你能對自己狠狠心,耐住寂寞堅持下去,3米深處,很可能就是汩汩的甘泉。

在實踐中提升職業技能

家門口美髮店里的洗頭妹在她職業生涯的第一年便開始謀劃未來――升級成為美髮師。

上班的日子,她每天要從上午10點忙到夜裡10點,回到集體宿舍就幾乎累癱掉,一覺醒來又是新一輪忙碌。20歲出頭的女孩,愛玩愛美本是天性,所以當她那天說,每周一天的寶貴休息日被用來報班學習剪髮時,我瞬間對這個小姑娘充滿了敬佩。

洗頭妹的工資並不高,平日裡省吃儉用成了習慣,但花幾千塊錢在髮型師培訓課程上,她卻豪爽得不得了。她對我說,現在這工作年輕時乾乾還行,但自己要為長遠打算,學一門真正的手藝。趁現在年輕,辛苦一點不算什麼。

160元的假髮套,一周就要消耗掉一個,這是學費之外的開銷,對洗頭妹來說,壓力不小。她儘可能把每一個假髮套充分利用――從女士的長髮剪到中長發,再剪到短髮,接下來是男士髮型,偏分、板寸,最後是光頭。每天店裡客人不多的時候,她就躲到後面,對著這玩意兒修修剪剪,然後再拉著髮型師仔細討教。

用假髮練手總是不過癮。洗頭妹請示了老闆,在附近的建築工地貼出告示,每晚8點半,免費給農民工剪髮。我每次晚上路過那門口,總會看到三三兩兩的農民工圍在一起,任由她打理頭髮。因為是免費,沒人計較她的技術如何,就算是剪壞了,多半也不過是呵呵一笑,“反正過兩天又長出來了”.

你能想像吧,當我逐漸從諸多細節中將這個故事拼湊完整的時候,我的心中充滿了震撼和敬佩。也許洗頭妹的生活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很遙遠很陌生,但她在職業生涯第一年中所展現出來的勤奮、堅韌、遠見和智慧,卻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我們往往會感嘆“理性很豐滿,現實太骨感”.捫心自問,多少人有洗頭妹這樣的勇氣,敢對自己下如此的“狠手”――最大程度地挖掘自身潛力,用實際行動逼著自己往前走,而不是坐在那裡怨天尤人?

工作第一年,首先需要磨鍊的是職業技能。從學校到職場,每個人的角色和定位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如何用最短的時間把書本上的理論、公式、概念、理想模型,轉化成實打實的方法、經驗、技術和業績,如何在現實的種種不理想狀態中找到最優方案,如何儘快察覺自己在哪些方面還達不到崗位要求,如何確立職業發展目標並一步步為之努力――所有這些,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多做事,在一次次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實踐中,答案自會浮出水面。

在徒勞中積累人際資源

小雷工作的第一年,我就預感她會成為一名出色的銷售。

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原因只有一個:她願意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那些看似無用的助人活動上,心甘情願,從不計較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