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如何做最好的創新

我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就曾經提到過,“創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創新更重要”。在這個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里,人人都在談創新。但是,什麼才是最好的創新?什麼才是真正能改變人們生活的有用的創新?一個人,一個企業該如何獲得持續創新的動力,該如何增加自己在創新,特別是有價值創新方面的綜合實力呢?

1、什麼是最好的創新?

很多人僅把創新理解為科學技術領域的創新。其實,創新有很多種。創新可以是一個新穎而有效的商業模式,可以是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也可以是文學藝術領域裡一次開創性的實踐,甚至可以是家居生活中的一個新鮮而有趣的創意……簡單地說,創新就是在知識積累和生活、工作實踐的基礎上,由一個新穎的創意而產生的,對人們有用,同時又具備可行性的一種創造性活動。

所以我們說,新穎、有用和有可行性是創新之所以為創新的三大要素。

新穎是創新的必備要素。但是,新穎並不意味著,每一次創新都是一種開天闢地式的革命,或者是對已有知識領域的全面顛覆。像相對論那樣的具有革命意義的理論成果,誠然是創新的一種,但實際上大部分的創新,是在某個較小的範圍里,用新穎的思考方式,通過前人未經留意的視角來觀察和解決問題。這種新穎的思考方式也不見得是前所未有的,而很可能是從別的領域借用的。這樣的創新離我們的生活更近,其價值同樣不可低估。

比如說,微波爐是美國科學家斯賓塞發明的。他原本是電子管技術領域的專家,二戰期間,斯賓塞在測試新的磁控管技術時,偶然發現,口袋裡的朱古力會因為接近磁控管而融化。這樁看似意外的事情讓斯賓塞聯想到,如果磁控管的微波加熱原理可以套用到家庭,是不是就能用類似的裝置來實現食品的快速加熱呢?微波爐就是在這樣一種偶然情況下誕生的。我們除了讚嘆斯賓塞敏感的技術洞察力和跨越式的思維方式以外,也應當想到,僅僅通過把一個領域裡的經驗套用到另一個原本不相干的領域裡,就完全有可能獲得一個出色的創意,並完成一次偉大的創新。我們可以把這種創新稱為經驗轉移型的創新。

再比方說,家用的自動烤制麵包的麵包機的原理非常簡單,一個容納麵粉和水的鍋,一個自動攪拌麵粉的攪拌器,一個擁有定時裝置的烘烤電爐。鍋、攪拌器、定時器、加熱烘烤電爐,這些東西每一樣都沒有什麼新穎的地方,但是,為了滿足烤制麵包這個生活中常見的需求,松下公司的工程師們把這些看似簡單的裝置組合在一起時,一個創意新穎的家電就誕生了。我們可以把這種創新稱為跨領域組合型的創新。

許多人會認為創新最重要的元素是新穎,但我認為創新的實用價值更應著重考慮。我曾經有過一次新穎但實用價值不高的慘痛創新體驗。當年我在sgi工作的時候,曾經領導開發過一個三維瀏覽器的產品。僅從這個產品本身,或者從技術角度出發,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酷的產品。想像一下,在三維的視圖里訪問網際網路,像玩遊戲一樣,從一個網站連結到另一個網站的操作,就像從一個房間走進另一個房間那樣逼真,在當時,這是一個多么有創意的產品呀!但很遺憾,這樣的產品並不是根據用戶的需求開發的。事實上,人們訪問網頁的時候,最關心的是信息的豐富程度和獲取信息的效率,一個三維的視圖既不能帶給用戶更多的信息內容,也會嚴重妨礙信息的高效傳遞,無法使用戶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這樣一個對用戶沒有用的創新,最終只能走向失敗的結局。

所以,我認為具有實用價值是創新的目的。我深深相信“需求是創新之母”這句話。許多了不起的創新就是來自於實際需求,而解決需求的創新就一定有價值。比如說,袁隆平1960年前後經歷了糧食饑荒,於是他決定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在這種情況下,他才培育成功高產雜交水稻,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而上面提到的松下發明的麵包機,也是在日本婦女開始出外工作,沒有時間做傳統早餐,而丈夫們卻依然期望有新鮮早餐這樣的“需求”之下發明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