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走出一條自強之路

文/趙露

他家境貧寒、品學兼優,承載著兩個人的夢想走進大學校園。為了賺取學費,他賣過舊書,擺過地攤,當過家教,做過保姆。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雲南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立志為祖國的科研領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就是2010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獲得者李強。

“保持自己的獨立之精神,繼續恪守自己的自強之風貌,不氣餒、不埋怨,立身社會、回報社會,是自強之星的真正意義。”這是李強對自強之星的理解。

2011年4月29日下午,湖南師範大學國際學術報告廳,音樂激昂,掌聲雷動,2010年度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頒獎儀式上,雲南大學李強等10人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稱號。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年輕人歷練自己的人生,走向成功的一條必經之路。自2007年起,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出資5000萬元設立“新東方自強獎學金”,用於獎勵每年的“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並資助西部特困大學生完成學業。此活動的意義與新東方的校訓“追求卓越,挑戰極限,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究輝煌”相契合。在李強看來,“新東方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放棄自我,不管生活給你多大的磨難,不管你經歷多大的事情,只要懷有希望,就一定能夠從困境中走出來。從創辦新東方到新東方精神,都體現了俞敏洪老師不放棄夢想與追求的一種執著。”

努力學習  播種夢想

李強目前是雲南大學物理科學技術學院2011級在讀博士研究生。從出生於河南貧困農村、小時候家境不如人意,到立志為祖國的科研領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有誰會記得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呢?”李強說:“我一直都記得。”

國小四年級以前,李強的數學課從來就不及格。國小一年級,語文和數學考試是零分。“我們的學習條件很差、很艱苦,考試沒有卷子,就是每個學生髮一張草稿紙。語文考試是老師念100個漢詞,讓我們默寫;數學考試是老師在黑板上寫出50道加減法的題,每道題兩分。”那個時候,李強一道題都不會。

李強升入四年級,張彥華任班主任,同時教他們數學課。張彥華和李強的爺爺一樣大,17歲開始就在村裡的國小教書,李強的父親、大伯和叔叔都上過他的數學課。“我們就兩位老師:語文老師教語文、政治、思想品德等;數學老師教數學、自然等。印象最深的是數學課,張老師常說,老師講是老師講,對於數學來說,任何一道題的解法都不是惟一的,我只講了一種方法,如果你們有另外一種解法或者是認為老師講的不對,你可以和老師辯論。”這對李強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張彥華還教自然課,自然課有星座知識。“冬天,吃過晚飯,他帶學生去看星星。農村沒有路燈,一片漆黑,我們跑到田地里,抬頭看星星,找星座。”張彥華激發了李強的無限想像空間,他的成績直線上升,特別是對理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國小最後一年他沒有上,直接跳級到國中一年級。李強的母親回憶說,四年級應該是他的轉折點,從那時開始,學習一直名列前茅。

李強學習不是死板地生搬硬套,而是靈活多用。他說:“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先理解透了,再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把握這個東西。我為什麼選擇學物理?我們接觸的物質世界,都是有原因可尋的,表面看不到,但肯定有規律在裡面,我們要探討更深層的東西。”

勤工儉學 自強不息

李強出生於1987年,弟弟比他小兩歲。他上高三時,弟弟上初三,家境貧困,無力供兩個孩子同時讀書。當時,弟弟為了讓哥哥能夠踏踏實實地去上大學,沒有和家人打招呼,自己決定輟學了。李強經歷了只能供養一個孩子上學的無奈與苦楚。“我是承載著弟弟和我兩個人的夢想走進大學校園的,無論經濟條件多么艱苦,我一定要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