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勤於學習,打開成功大門

中西融合,走出國際化道路在彩電行業,所謂巨頭,信手拈來。但當年同李東生一同聚耀同輝的創維集團黃宏生、康佳集團陳偉榮等等人物都已在繁華過後悄無聲息,只有李東生越來越現出厚積薄發的持久耐力。看起來李東生並沒有明顯優勢,但細細分析,善於學習的良好習慣使得這樣的結果成為必然。

李東生的愛學在行業里是出了名的,在接受《金融時報》的採訪時,平和的他只在問到曾國藩與傑克。韋爾奇、出井伸之時,眼神透露出興奮。在李東生的書架內,古代書籍、毛澤東著作、現代企業管理圖書比比皆是,《曾國藩家書》與傑克?韋爾奇的著作相鄰而立,外界都說他是曾國藩和韋爾奇的融合體。

他說:“要想在中國成就企業,既要掌握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更重要的是,你要首先適應中國的社會環境。”從曾國藩身上,他學到了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比如在tcl內部,多方勢力始終能夠保持在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很多評論家也認為這是tcl能夠順利完成產權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對善學而又富有創新精神的李東生來說,從曾國藩身上學到的遠不止這些。當tcl的手機銷售遭遇前所未有的價格風暴和競爭力瓶頸的時候,他在動員大會上給高層們講曾國藩的故事:“湘軍當年圍攻南京的一仗,原計畫5支部隊圍城,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只有曾國藩一支隊伍兵臨城下。曾國藩並不因為其他4支隊伍未到而退縮,他以兩萬多人在南京城外雨花台築營抵擋了20多萬太平軍的圍攻,經歷46天,最終攻克南京。在眾多的戰役中,湘軍幾乎都是以少勝多,為什麼呢?我認為最重要有兩條:第一,湘軍是一支有理想、有主義的軍隊,湘軍的將領基本都是有抱負的讀書人。第二,曾國藩在軍隊里一直強調培養‘扎硬營、打死仗’的作風,兩軍對陣,首先要在精神上壓倒對手。在今天的企業競爭中,關鍵的時刻誰能咬得住,誰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今天我們是遇上了困難,但我們的對手同樣也困難,甚至比我們還要困難。在這個時候,誰能挺得住,誰有壓倒對方的勇氣,誰就有更大的勝算。我們一定要倡導‘扎硬營、打死仗’的作風,決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在tcl員工的回憶里,他堅定有力的聲音,至今仍錚錚作響。

左手曾國藩,右手韋爾奇,李東生劃出的太極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當1998年tcl推進變革創新、確定邁向國際化道路的那一刻,李東生捧起了韋爾奇的管理書籍。他大力鼓勵自己的核心團隊學習韋爾奇的管理模式,他說“你必須學會適應環境,但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你又要不斷學習新東西。”

在李東生身上,很容易找到韋爾奇的影子。他們都推崇戰略的本質是企業文化;都堅信擁有堅實的文化基礎,更要積極變革。

學習有不同的境界,好學而不求甚解是一種,兼收並蓄、化為我用也是一種,李東生顯然是後一種。他不僅學習、吸收,而且善於創新,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充滿鮮明“李氏”風格的改革之路。

17年前,韋爾奇把虧損的電視業務賣給了湯姆遜。17年之後,當成功併購湯姆遜彩電業務的李東生在北京向韋爾奇親自“求教”盈利之道時,韋爾奇的回答卻是:“我沒任何方法讓這個業務再賺錢”。這樣的回答顯然讓李東生有些失望,也令外界為他捏了把汗。但當李東生同ge新任ceo一同站在美國《時代》周刊和全美有線新聞網的領獎台上時,我們看到他已經給tte開出了“藥方”:利用增長策略、協同效應策略和品牌及新業務拓展策略三大策略,發揮tte的核心競爭力。

在中國尚不成熟的商界,能像李東生這樣出色地完成這兩種異質文化的融合的人屈指可數。

在某種意義上,李東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實用主義者,他通過不斷地學習與經驗積累,而非理想主義熱情或是某種偏執來運轉公司。他求學問,只要有可學之處,不管是同行還是對手,他都謙虛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