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飲食風俗


藏族,是一個以快樂性情和輕鬆節奏面對人生的愉快祥和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還分散居住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少數從事農業。牲畜主要有藏系綿羊、山羊、氂牛和偏牛。農作物有青稞、豌豆、蕎麥、蠶豆、小麥等。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藏族一般以糌粑為主食,食用時,要拌上濃茶,若再加上奶茶、酥油、“曲拉”(即奶渣,是打出酥油後的奶子經熬好後晾乾而成,若用優酪乳或甜奶熬制則更香美)、糖等一起食用則更香甜可口,糌粑被譽稱為藏族的“速食麵”。四川一些地區的藏族還常食“足瑪”(即藤麻,俗稱人參果)、“炸裸子”以及用小麥、青稞去麩和牛肉、牛骨人鍋熬成的粥。青海、甘肅的藏族也食烙薄餅和用沸水加面攪成的“攪團”,還喜食用酥油、紅糖和奶渣做成的“推”。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用刀子割食。藏族喜飲奶、酥油茶及青稞酒。藏族民眾普遍信奉藏傳佛教,藏曆年“洛薩節”(漢族新年)是最大的節日,屆時,家家都要用酥油炸裸子,釀青稞酒。初一,年邁長者先起床從外邊打回第一桶“吉祥水”;合家人按長幼排座,邊吃食品邊相互祝福;長輩先逐次祝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輩回敬“扎西德勒彭松錯”(吉祥如意,功德圓滿);之後,吃酥油熟人參果,並互敬青稞酒。雲南的藏族,除夕家家吃一種類似餃子的麵團。在麵團里分別包人石子、辣椒、木炭、羊毛,巨各有說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麵團,說明在新的一年裡他心腸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麵團,則表示他心腸軟。此外,藏族還要過“雪頓節”,意為向僧人奉獻優酪乳的節日,藏語優酪乳稱為“雪”,“頓”為宴意,節在藏曆七月一日,持續3~4天;“望果節”,目的是娛神酬神,祈願豐收,向巫師敬酒,每個人都從自己田裡採集三穗青稞供在家中神龕上;“沐浴節”,時在藏曆七月上旬,持續一周,屆時整個西藏高原的藏族男女老少都到水域嬉戲、游泳、洗刷衣物,並備以酒、茶及各種食物,中午野餐,又稱作“沐浴節”。吃飯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