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腿上的紅絲線


  我的家婆是湖北大冶城關鎮人,母親的媽媽在大冶這個地方不叫外婆,也不叫姥姥,叫家婆,如今城裡小資一點就叫“家家”。

家婆的廚房外是大冶湖。印象深是家婆用糍粑、高粱粑、年糕和臘肉煮一大碗,又擱青蒜或菠菜,我吃得結結實實。我的記憶裡面,大冶的精神文明規範是較完整的,或者就說民間的各式禮儀齊備罷,然物質生活在許長的歷史長河中,都有一些匱乏。物資匱乏,就會使許多文明行為變異,尤其吃的禮儀。吃的禮儀主要為勸吃和禁忌兩大塊,勸吃總是差不多的,禁忌則各有不同。

在大冶船工吃魚是不許翻魚身的,它有“翻船”之嫌。其他重要的宴席上,則最後一條全魚不能吃,廚師也就用麵粉裹了魚油炸,魚被炸得硬硬地如一隻大飛標。既不能吃,就得做結實了。它的意義在於“年年有餘”。有魚和杏啵這個諧音是有趣的,是一種美好的象徵?BR>
雞腿不能吃則不是這樣的禁忌。舊時大冶的禮俗,有了外甥、女婿此般重要客人上門,就必須先下一碗雞湯麵客人吃,面內又須有一隻雞腿。麵條不缺,大冶地處幕埠山脈中段,長江中游,系水稻和小麥複合種植區,短缺的是雞腿。平日來客殺只雞待客便罷,惟逢年過節客人走馬燈似的來,來一個一隻腿,來兩個腿一雙,縱是開了一個養雞場又怎么樣?關鍵是舊時就沒有養雞場,沒地方買雞腿,其時雞腿全部取自自家的雞。真有錢也是買得起,買全雞。然全雞亦兩隻腿,成本太高。故大冶地方上的內部客人皆知,麵條埋著如坦克炮的雞腿是不能吃的,端碗頭一筷子就是夾起雞腿放回菜碗去,吃麵喝湯。再來客人,這雞腿又埋到下一碗麵里。一般零星的客人好打發,來了一群人就難,一次下三五碗麵條,雞腿就增至三五隻。在雞腿不夠的日子裡,通常需要找鄰里借,東家借一隻西家借兩隻,就湊足了三五隻。豐滿的雞腿,力量的雞腿,芳香的雞腿,然雞腿是要立即還的,年節期間,鄰里立馬會有客來,雞腿周轉的頻率高,故雞腿須做記號。

雞腿上自然不能寫字,也不能繡花,就在腿骨節那裡系一根紅絲線。也可以系綠絲線和黃絲線,但人皆喜歡紅絲線,就增加根數以區別,它不是法律規定。客來二十人,就拿一盆沿街借,借回一盆雞腿,分別將其埋入沸面,然後再被夾回菜碗,擱回盆里,沿街逐家地還。經濟短缺時代,它屬民間互助行為,別人家來客也借。

還有輔助工作,一是客人誤吃雞腿,發生誤吃事故是不幸的,客人會難受。為平安保險主人或者代理人就大聲招呼:那面里有雞腿啵,吃啊!吃啊!聽提示,忘記了夾起雞腿的人,就立即面帶愧意地將雞腿夾菜碗擱著。二是須有禮儀小聲向外地客及小客人交待,雞腿是擱在面里表達敬意而不能吃的。

大冶後來有個品牌的雞湯一直賣到海口去,知道雞腿上的紅絲線就明白不是沒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