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文化與憂患

中國何時有酒,誰也說不清,《詩經》就有“厭厭夜飲,不醉無歸”之句。早在《論語》中,酒就已堂皇登上聖人的語錄,孔夫子的門人說他“唯酒無量”,老夫子則說他“不為酒困”。中國的酒史之長聞名於世,但是我們的祖先從一開始就提倡“酒德”,並專設刑官強制限酒,禁止世人狂歡濫飲。歷代文人豪士亦贈予酒許多雅號,對於“酒”的禮讚更是不絕於書。雖然四千年前大禹喝了儀狄造的美酒後曾說,後代必有為飲酒而亡國的,並下令斷絕造酒。劉備在公元211年入川稱帝時也曾下過這樣的禁令,凡私自釀酒、售酒的一律處死,連家中藏有酒具不上交的也要處死。但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對於吃有異乎尋常的興趣,酒與人們的生活太密切了,正因為如此歷朝歷代大都沒有把酒禁絕。
唐宋之世,酒肆遍及市井,上至士大夫,下至黎民百姓,無不以嗜酒為樂。古人還把各種飲法加以區別——喝得規矩的叫“宴”;不管酒量大小的都得舉杯共飲的叫“沉”;以酒為樂、一醉方休的叫“湎”。有人還對嗜酒人評定了“職稱”,分酒仙、酒友、酒徒、酒鬼四級,前者可以授予瀟灑豪放的醉翁歐陽修,後者無疑只能授予那些狂喝濫飲之輩。時至今日,酒廠被當作搖錢樹一哄而上,賣酒便是一大難題,於是,打開電視螢屏冠以各種大獎美稱的美酒佳釀屢見不鮮。據說目前我國各類酒的產量已達3000多萬噸,酒類總產量和人均消費量均居世界首位。酒多,喝酒的名堂就多,有人以酒強身,有人借酒消愁,也有的人是尋求所謂的刺激。結婚酒、生日酒、團圓酒,勸酒術也發展到了前無古人的境界,流行最廣的勸酒詞大概要算“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一口悶”了。一些能喝酒的“女強人”屢屢被委以“公關部主任”等要職,專事敬酒。酒場是個小社會、大世界,有些人好喝,但也好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酒場關係學。
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對釀酒,特別是烈性酒的生產、消費都有很嚴格的控制措施。美國已將法定的飲酒年齡提高到了21歲,美國某名人的女兒因多次在學校飲酒而受到處罰。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因酒而死亡的人數已超過吸毒而死亡的,酒成為僅次於香菸的第二大殺手。前不久精神科專家發出呼籲:我國酒依賴患者數量呈連年上升之勢。當人的中樞神經被澆得喪失了理智的時候,酒又帶來了當今世界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刑事犯罪。24歲出蜀,42歲一度在長安為官的李白,在其眾多詩作中,酒似乎成了李白詩中文膽,但他也終因飲酒過度而病死在安徽當塗。據說,鹹豐皇帝也是迷信蓮花白酒的強體健身功效在迷夢中命喪熱河山莊。去年,河南省舞鋼市一位教了20多年高中的教師因丈夫喝酒得了絕症而死,於是對白酒標籤該不該加警示標誌向全國財大氣粗的白酒行業提出了挑戰,一位參與審案的法官說,“這事終於有人提出來了,其社會意義遠遠大於案件本身。”老夫子說,“酒不及亂”。莎士比亞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每一杯過量的酒,都是魔鬼釀成的毒汁”。
中國人用酒之初,並不在於飲用,而在於藥用和祭祀。《說文解字》云:“醫之性然得酒而使”,直到現在,中醫仍有“酒為百藥之長”的口頭禪。人,需要熱鬧,也需要清淨。我們說,中華民族是個善飲的民族,並非提倡輕易買醉,更不苟同因酒誤事。古人常把“酒色”連言,說“美色伐性,醇酒傷腸”。被人稱為“酒色之徒”,實在不是什麼好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