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小吃真的老了

  近日,我來到護國寺附近一家很知名的小吃店,一聽說那裡有炒疙瘩,就想起年輕時,在前門煤市街恩元居品嘗的那種黃亮不膩、青豆青蒜覆於上、軟香入味的炒疙瘩。於是興沖沖地買了一盤,誰知竟令我大失所望。

  疙瘩是機器壓的,很硬,沒入味。菜料是成本很低的胡蘿蔔丁,肉料是熟肉切的小丁,胡蘿蔔的微甜與醬肉的微鹹導致味覺錯位,根本談不上風味。我找來負責人,向她講了些恩元居炒疙瘩的特點,她說怕您著急,所以就含糊了些。接著給我換了一盤蝦仁白疙瘩,多收了我一些錢。

  必須承認,老字號不一定就是優勢。傳統小吃真的老了,如不大膽創新,不進行“換血洗髓”式的重塑,不出現“返老還童”的改觀,被市場淘汰的一天,大概指日可待了。

  這真不是危言聳聽。君不見:京城老字號小吃接待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客源日見稀疏;麥當勞里聚集的基本上是年輕人,一直呈旺盛勢頭。我也曾指責過自己的子女:“京城小吃店那么多美味,為什麼非要吃洋快餐!”

  不要指責年輕人,傳統小吃真的有些老了。

  京城小吃的確曾經輝煌過,在明萬曆年間,皇宮內監劉若愚就把小吃的營養和風味與季節對接,排列了時間表。比如:正月吃年糕、元宵;二月吃黍面發糕、煎餅;三月吃江米麵涼餅;五月吃粽子;十月吃奶皮、酥糕等。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在《憶京都詞》中,把小吃描述得更是燦爛:“憶京都,小食多精工。盤內切糕甜又軟,油中灼果脆而松……。”20世紀30年代的實秋先生和知堂老人在筆下談論京城小吃時也是情溢筆端……然而那個時代的口感需求、消費模式和用餐習慣與現今已大不同。麥當勞快餐店裡其實也有不少油炸食品和高糖飲品,但也不乏紅茶、鮮菜湯等解膩飲品。呈現在你眼前時,是時尚包裝的精美飲食,且經常變化;小吃店裡燒餅與醬肉的歷史起碼有上百年,映入你眼帘時,永遠是山形堆放在大盤中。麥當勞店的小姐在為你取食品時,絕對不聊家常,絕對不用剛剛找完錢的手摳住紙杯邊遞客人,而小吃店的大媽就經常用沾滿紙幣病菌的手摳住碗邊盛麵茶,且有空閒就聊聊兩句閒話。麥當勞里用輕音樂留客;小吃店裡永遠試圖用標語、口號打動客人……人老了毛病多,必須努力克服,變革才有活力。京城小吃又何嘗不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