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話“魚”想連篇

寫這個題目就感覺寫大了,不能因為一周吃了兩頓魚就亂寫,我吃魚的正規歷史應該只有三年,對,只有三年,怎么寫呢?那就湊吧,看能湊出多少算多少。

第一篇:

周六有聚餐,問我去什麼地方,我馬上想川江水煮魚。幾個人都沒去過,都犯嘀咕,但我厲害啊,我就有這個本事想讓她們去哪裡就去哪裡(偷笑)。一天沒吃飯,加班到7點,瘋狂跑到地點那幾個傢伙已經開點了,招牌菜應該是水煮魚吧,也沒問,我只要土豆絲有就成。上菜了,一層辣椒先虎住了幾個本地人,不過那魚一入口馬上又鎮住了海邊來的本地人——真不錯啊!是不錯,厚厚的一層紅油下包裹的是它嫩白細膩的小身段,爽滑而不油膩,脫俗的很,不愧是招牌!其實數最好吃的應該是涼拌黃瓜,我們要了兩盤還不夠呢。剩下的依次排隊,酸辣土豆絲,水煮魚,青菜,魔芋燒鴨,米飯。

第二篇:

這周末還真有魚緣。昨天在家吃完飯都已經快三點了,來等我去爬山的敏嘴巴已經撅老高了,出門沒上車他朋友就說來接我們去什麼天鹿湖了,沒去過的我當然願意啊。我們聽著《神氣的九寨》飛馳在我不知道的山路上,還真讓我眼睛濕潤了一把。這傢伙是剛開車香格里拉一路玩回來的人,心情還停留在那美麗的高原,嘿嘿,不知道吧,我也是高原來的也。敏給他一說我是哪裡的,這傢伙馬上來精神了,一路給我們神侃。到了目的地我才知道我們此行的目的——釣魚!!

釣魚,我可是破天荒第一次,好在我就這么好學呢,很快就當上了他的徒弟。穿網做餌一學就會,只是也沒少讓哪個小小的魚鉤“釣”著。很快我們就有戰利品了,一斤多吧,不知道什麼名字。一個小時釣了三條,相比之下比隔壁的同志們上手快多了,我那第一個餌也不錯釣了一條不是很大的白鯽魚,大大地得意了一把。我們的隔壁一項壯舉茶點笑破我的肚子,一條大拇指大的小鯽魚掛在他的魚鉤上,打破了他釣魚史上的小魚記錄,樂得他也吆喝要拿回家去好好養它。

大師傅加工我們的戰利品:一條酸菜魚,清蒸小白鯽,一條酸菜魚(打包回去孝敬家人的,真是不錯)。在加上一盤南瓜,一盤米粉,三個人的晚飯豐盛的了得。那道酸菜魚也讓我們好享受,不似大酒店的高貴浮華,但也不失小農社的清新淡雅,樸實如同魚家妹子一樣。

那悠悠山谷和香香魚兒,捨不得我現在又開始惦記了。

第三篇:

盤點一下小時候吧,其實就沒吃過幾回魚,那就盤店一下大學以前的。從小到高中,吃魚的次數肯定不超過十次,擺酒席不算,其實擺酒席有黃魚那也是少見的,我們那裡魚金貴啊。青海湖的黃魚一年到了冬天封湖的時候才有人打撈流落到市面上來,沒有魚船,只能撬開封凍的冰面,魚船只有公家有,公家打撈的魚到不了我們農民的菜市場上來,所以我們吃到的魚都是想發財的人帽著嚴寒打撈來的。這樣的捕撈一度讓青海湖黃魚數量嚴重受損,所以,我上高中的時候就開始了青海湖的“封湖育魚”。

說說我們家吃魚吧。一年中有魚吃的日子不多,但有魚的時候就不是一條了,基本上都有半袋子好幾十斤,一部分送人,剩下的洗好了凍在天然冰櫃里(可能這也是一個夏天吃不到魚的理由,不好儲存,沒有活著回來的)。吃的時候切成段,紅燒帶點湯,其實黃魚最好吃的不是魚肉,而是那碗湯,魚肉刺太多,像我們這些經驗不足的經常會卡著喉嚨,痛苦的不是一般;也可以洗好後就先用油炸透了放在哪裡,吃的時候在紅燒,也是湯好喝。

吃魚新鮮事,所以,魚半夜來了勤快的媽媽就會半夜把它先做好一些,再打發孩子們叫來要好的朋友們,連吃帶喝酒熱鬧一場,無論誰家都會如此。昨天我們說到這個,那傢伙說廣東那時候吃好東西也到處吆喝,但那只是為了炫耀,而且人家一般也不會一叫就來吃,看看,還是我們實在吧。

現在想吃什麼都能賣著,但實成的莊稼人不到過節什麼的是不會輕易嬌慣自己的胃的,吃魚還是很新鮮。

第四篇:

上學的時候最多的都是鯉魚,一斤四塊多點,很實惠。我老家不吃鯉魚,問媽媽說可能是因為鯉魚以前化成過人行,這處戲現在還演,名字我忘記了,是不是真的就不知道了,嘿嘿。

大學有個愛吃的老師,我們經常到他家去大牙祭。他喜歡做的一道清蒸魚簡單好吃,把蔥段薑絲裝到魚肚子裡,撒點鹽跟米飯一蒸就好了,味道不錯。在他家我還吃到了第一次的昌魚,那有點鹹鹹的小魚,味道足的我至盡難忘!當然更忘不了做魚的老師:)

同學們奢侈時更喜歡的是四川菜館的酸菜魚、水煮魚,味道足,湯好喝,價格還實惠,每個學生請客都能叫的起,畢業的時候沒少吃它,主菜。

其實,大學還有個我最愛吃的魚,那就是同學的媽媽每年從湖南給我捎來的“qu米魚”。qu米是一種紅色的可食用顏料,裹在炸過的魚的表面,程式我不知道我只記得越吃越好吃。她媽媽知道我愛吃,每年都大老遠讓她背來一些,到現在也是,只要她從老家來,她媽媽總會給我做一點捎上。魚一般都是草魚,據說肉多刺少,難怪我吃著哪個香甜,真是好媽媽。

第五篇:

應該是最後一篇,那就是畢業後了,到了寧波,哪個有著全國第二大深水良港,哪個對面就是舟山隔壁就是象山的江南魚米之鄉。

那是個富足的地方,家家頓頓有海鮮,也有很多魚,但這個地方做的魚是我最不愛吃的。傳統的說法叫太腥了,他們叫鮮,吃的就是這個鮮,這個鮮我用了兩年時間才慢慢適應,也有一直吃不下去的魚,那就是鰻魚。加工幾乎以蒸為主,加點雪裡蕻什麼的醃菜,更能保證它的海鮮味。還有一種用醬油加工的,我吃的更少了。

所以,對寧波的回憶我記得多的是蝦蟹,而不是魚。

第六篇:

那就是未來了,還不知道在那呢。

這也許是我本年度最後一片作業了,你們將就著看吧。我準備回家做一陣銹姑娘,不練做飯了,練女紅去,誰要趕緊咋呼,我寫下回去練習練習。再有,願意做客大西北的也可以說,我能帶就帶著,吃魚的千萬別找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