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食客吃成一種經典

  談說美食,世人總以想起中華古聖人“民以食為天”的至理名言佳句。無論是滾滾紅塵中人,還是經受裊裊晨鐘暮鼓影響的老釋門生,常為儒家道理所薰染。其實,食,非但為本性使然,亦是一門雅俗兼容的藝術。朱振藩面對著美食總是不忘揮舞幾行筆墨,把自己於精美食品產生的精緣,一絲一縷地編織成幾卷《朱振藩談食說藝》。

美食當前,總能有所思,或饞性千嬌,或涎趣百媚。朱振藩會吃也會寫,能把食前觀察、吃中思想、品後體味,悄悄寫成一連串貼有中華美食又具台灣風味的標籤的文字,給人的是一種清新與別致的感覺,同時也不忘夾雜幾份舶來食物中國鄉土化的氣息。常言道,神仙不食人間煙火,而作者大聲疾呼人間美食天闕自難求,一編《食在凡間》記載了一個個快快樂樂吃食不再優慮的凡塵雅趣。

秉持了幾十年“愛吃、能吃、敢吃”天賦的作者,能於一碗羊羹里吃出古時君王俊傑顛倒神魂今日平常人家樂吃不疲的味道;在秋高氣爽的時節過後依然難以釋懷薑絲花鮡湯的腴細柔嫩;能夠因胭脂鵝脯、茄鯗及黃牙菜煨火腿等等冷盤熱碟里品嘗一回紅樓佳宴;可以在除舊布新的年節吃著諧音祈福的蘿蔔菜頭(彩頭)、全雞韭菜(食雞起家,長長久久)、魚圓蝦圓肉圓(闔家團圓、大三元)等等。

在作者的眼裡,平常普通的菜餚都與高貴華美的珍饈同齊,一一化作一種文化意蘊的表意符號,因為他吃進的是食物,品出的卻是文化。在他的心中,無論是文人雅士與官宦門第,還是凡夫俗子和市井家庭,生活於凡塵之間應分享美的味道,用生理的胃感覺生活的味,從而迎來一個新鮮的平民美食文化時代。

食為天性,全然給吃者一種美的感覺與感受,作者《食隨知味》,靜靜地咀嚼,輕輕地回味,用本為平常的味蕾發現非比尋常的韻致。

細觀朱氏筆記的歐美廚房之豬全餐、清真中國牛肉館之美味牛餐、老闞廚房之山東扒雞、梁記燒臘店之燒鵝、喜福園之清蒸鮭魚卷、上海小館之清炒蝦仁、廣東汕頭牛肉店之牛肉火鍋、上海極品軒之霸王別姬、香港品源美食之黃餔蛋、天津衛老米食堂之海鮮豆腐腦、蘇杭點心店之小籠湯包、紅橋左岸之香蒜培根乳酪……不難發現,作者對中國食材解析得明明了了。

在太牢頂級料理、禽鳥珍饈羅列、河鮮海錯集錦、鍋爐美味尋奇、蛋蔬豆腐佳肴、粥麵點心大觀等六大系列中逐一分解,談出了一分清新,吃出了一分學識,也品出了一分經受作者咀嚼又耐時人研嚼的美食道理與經驗,更是因循每一道菜式的花樣傳承衍化成就了饕家名士的飲食美聞。

吃,是為了品嚼食中美味與道理,往往不同的人舌嘗不同的食物,偏偏能知曉其中似曾相識又非熟悉的味道。作者坐吃台灣地區中的江浙美味、北味搜尋、南味尋奇、寶島佳饌、創意經典、異國精髓、難再滋味,認真地吃,仔細地品,經於各家拿手的等閒不易吃到的經典名菜之中吃出《食味萬千》。

食材的珍貴,手藝的精湛,加上大廚高手獨到的心得,兼容眾長,熔煉一鍋介雲軒的弄堂菜、天香樓的大閘蟹、老闞房的香餅、鱘龍席的菜餚等等,一一都是庖廚好手的看家絕作,也一一為作者寫成了引人耳目一新的中華真味美食選單。其實,吃食是一種幸福,品味是一種情趣,而透明墨香感受文字中的麻辣鹹甜更是一種快樂。

能吃者,可以得到一份暖胃的享受;會吃者,更是找到一份沁心的平靜,本為潛讀聖賢書的中華文化大家,紛紛繞過孔聖人“君子遠庖廚”的黑字鐵幕,悄悄地吃出了最為自然本真的文化思路,默默地在彰顯自身特色和氣質同時吃進了也經受過儒家經學薰染的人寫的《食家列傳》。

蘇軾、陸游、張岱、李漁、袁枚、李調元,一次次用毛筆寫下了君子禮讚的妙詩奇文,也一回回用筷子夾起了食林揚名的絕味佳饌,更是一個個用言談詩文、典故史識,酣暢淋漓地揮毫成名古爍今的大食家形象。美文美食,美色美香,流動於表現的勾人心目賞悅的鮮活感受,內含於其中的給人文化厚重的精緻思考。因為不論食家還是大廚,其舌尖上感覺的美味都是一種特定涵蘊。

天使普羅米修斯懷憂樂性情,勇敢地為凡人盜取智慧的火種,其中不乏教人明白熟食可以延長生命改善生活的成分。古時先人,吃食美味也找到了一種快樂,甚至想盡法子改變自己對香美食物的要求,中國古典文學中,雖有“肉林酒池”的貪戀美食終至亡國的悲劇,又有曹雪芹老先生一紙《紅樓夢》卻寫成了美的飲食文化,但這些都是高貴人家的平淡享受,或是平常世人的心慕眼妒。

今時中國台灣人朱振藩卻一次性推出《食在凡間》、《食隨知味》、《食味萬千》和《食家列傳》,合為《朱振藩談食說藝》叢書,系列化地展示其數十年吃透咀嚼出的美食經驗,引領更多的人讀著平靜的文字和思維感知食物樂趣的深層次文化。雖說是坐在台灣食坊中品飲菜餚的精髓與真味,卻又能在品嘗之中品味到濃濃釅釅的中華文化,更能品享到雖為凡俗又是雅致的平常人家的幸福。可能在作者的內心深處,行走在美食文字之中也是尋根的一種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