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拇指”賀端午節有感

  農曆五月初五,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悄悄地來到了。雖然媒體很少宣傳,商業也沒大肆炒作,但是“拇指文化”——手機簡訊,卻把端午節推向了高潮。以筆者本人和身邊的幾個友人的統計為例,僅僅初四初五兩天,慶賀端午節的信息已和慶賀農曆春節的簡訊一樣多,假若做全國性的統計,肯定又要以億計算。

傳送端午簡訊的人群中有共和國的部長、解放軍的將軍、黨政機關的幹部、拼搏商海的企業家,還有許多大中院校的學生,句式以民謠為多,內容喜氣洋洋。“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處處吉祥。”“端午節日蜜粽香,家家戶戶都品嘗,年年歲歲似流水,今朝邁入新時光,社會和諧人增壽,祝你闔家福祿康,一年更比一年長。”艾香、麥黃、粽甜和賽龍舟,一幅甜蜜溫馨的景象成了端午節最明顯的標誌。在欣賞品味簡訊中,筆者感受著家庭幸福和社會的和諧吉祥,思緒仿佛回到了兒時過端午的情景。端午節,黃河以南正是揮鐮割麥時節,又和“六一”兒童節相近。風和日麗,清風撲面,我唱著少先隊隊歌,到郊區幫助社員撿麥穗,午間吃著粽子和流油的鹹雞蛋,聞著五顏六色的香囊,心裡那個美啊,至今難以忘懷。

慶賀端午節的簡訊,不少具有科普性和警示性,“塗雄黃遠避蟲虻,熏艾條消除霾瘴,包粽子珍愛食糧,賽龍舟前程無量,到端午午火飛旺,說端陽驕若朝陽。”雄黃、艾條、菖蒲,是如今青年人陌生的字眼,而在古時卻是驅病滅菌的藥物。端午發生在春末夏初之季,人體內一些毒素經過一個冬春之後,從體內深處向外表發,服用這些藥物,從中醫上講可以“解表”、“清熱”。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所以,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

慶賀端午的簡訊,還有的借古抒懷,內容深沉。“愛國志士數屈原,一曲離騷萬代傳,山河破碎空遺憾,汨羅江水魂自寒,千年悲歌音不斷,中華一統得何年,台灣歸來喜慶日,端午把酒唱團圓。”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年歷史,端午節由來傳說很多,源於紀念屈原也是一說。屈原乃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倡導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後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報國無望的情況下,於5月5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的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來到汨羅江,奮力打撈屈原屍體。投粽子於江中,傳說糯米可以粘住魚嘴。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說是要暈蛟龍水獸。划龍舟來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這些美麗的傳說表達了人們對屈原這位愛國志士的崇敬與思念,並作為端午節的習俗流傳下來。久而久之,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又流傳到了日本、朝鮮和東南亞等地。由此可見,自古以來,中國的端午節就不僅僅是烹食之節,還被稱為“詩人節”、“愛國節”。五六十年代,每逢端午節到來,老師們都要講講屈原,談談那千古不朽的名篇《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天,重溫屈原的故事,仍然使人受到激勵。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雖說前些年,已被有的國家搶先申報了世界文化遺產,但中國的端午節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底蘊和高尚愛國情操,是外國人所無法比擬的。端午節的中華民族特色,也不可能被外國人所取代。重視和保護像端午節這樣一些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傳承中華5000年文明的具體體現。在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全國人民、老老少少,用“拇指文化”這種形式自發地傳遞信息,慶祝端午,抒發情懷,不正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希望嗎!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保護中華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