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賣粽子”何錯之有?

  去年端午節前後就有個別媒體文章令人迷惘,認為而今的端午節只剩下“吃粽子賣粽子”。現在此類責難又出現了,例如京城某全國性專業報5月25日刊登的《端午之憂》。

這樣的指責難以服人。百姓大眾吃粽子,行銷商家賣粽子,對端午節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又礙著誰了呢?如同元宵節賣元宵吃元宵,中秋節賣月餅吃月餅是一樣順理成章的。

作為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節日,端午節最重要的物化標誌就是吃粽子、划龍舟、掛艾蒿等。至於其它的文化意蘊,人民民眾即便了解也不容易加以表達。划龍舟需要較寬闊水域,而少水的北方則大受限制。寓意平安吉祥的艾蒿掛一束即可,沒什麼可大肆渲染的。那么只有簡便易行不受限制,而且又是與“吃”這個“天下第一大事”緊密聯繫的粽子比較好做文章。如此一來,仿佛真的是只有“粽子”了。

其實,即便如此也無可非議。粽子畢竟是端午節的重要附著物和載體之一。由是觀之,百姓意在歡度節日的吃粽子,商家開發商機賣粽子也在情理之中。何錯之有?

即使除紀念屈原而“吃粽子”外還有更豐富內容,可百姓們卻知之不多,他們只對與生存密切相關的“吃粽子賣粽子”較為注重。從歷史角度看,對幾乎沒有文化的百姓而言,一個簡單易行的“吃粽子”可能就是千百年來對端午節的全部認識。要求百姓知曉其承載的更多文化信息,未免苛求了。有的專家也不過爾爾,所知並不比“吃粽子賣粽子”更多。負有民俗文化及節日介紹、宣揚和傳播責任的人員和機構又做得如何?人民民眾過節吃個“粽子”也不得安生,還要遭人譏諷為“只知道吃粽子”。夠掃興的!

平心而論,老百姓們端午節“吃粽子賣粽子”沒什麼好指責的。倘若沒有這“吃粽子”,端午節或許未必能歷經千餘年而不衰。據《商旅報》報導,在端午節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粽子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各國的粽子不拘一格,皆有著自己的獨特風味。因此這“吃粽子賣粽子”非但無過,而且還功不可沒!“食文化”是中國最主要的俗文化之一。最喜歡攀扯和附會的“專家”們,這會兒怎地又不認吃粽子也是“文化”了?倘若元宵節不賣不吃元宵,端午節不賣不吃粽子,中秋節不賣不吃月餅,那才真的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