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涮不老“東來順”

   一隻古色古香的銅火鍋、一盤細薄鮮嫩的羊肉片、一小碗香濃的作料醬,再輔以翠青的芫荽、鵝黃的針菇、白亮的冬粉,還有極開胃的糖蒜和醃菜,北京的“東來順”涮羊肉就這樣簡約而鮮明地來到了我們廈門的圓桌上。

窗外是冷雨霏霏,鍋下有暖火跳躍,當幾屢蒸汽裊裊升起,似揚手招呼,這時你就可以勾著一對銅環,揭開精巧的銅蓋,只見清湯沸沸,薑片一二、紅棗、枸杞幾粒在熱湯中上下翩翩。我悄然起筷,將盤中的羊肉撥它七、八片入湯,那細嫩的肉片兒見湯即熟,這就叫做“涮”。很多人發不準這個字的音,特別是我們閩南人,膽小的發“刷”音,而膽大的發“帥”音,嗨,雙雙都發錯了,有的含糊地說“算羊肉”,相當接近了,大凡在福建是可以蒙過去的。然而正確的發音是“shuan”,即“算”的翹舌音,在現代漢語裡可是獨一無二的發音,於是發錯音似乎也情有可原了。雖然“涮”的發音有點兒難度,然而“涮羊肉”那“涮”的動作卻是難得的輕巧,只需把肉片放在沸湯中輕輕一燙,就妥了。這時把涮好的羊肉片夾到作料醬中沾一下,那口味真是鮮美極了,我隨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動作,大快朵頤,不大一會兒,風捲殘雲,那一盤羊肉片盤底朝天了。千

萬別以為該揩揩嘴巴打道回府了,此時鍋中的底湯鮮美至極,相喝恨晚!

口感無可辯駁地告訴我——“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涮羊肉!”“東來順”連鎖店的師傅忍不住笑了,我熟悉這樣的笑容,就像作家的文字被讀者爭閱、畫家的畫作被觀眾醉賞。我本以為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其實這樣情不自禁的的“食後感”已經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裡感嘆了幾乎整整一個世紀了!“東來順”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以經營獨具回滿民族特色的涮羊肉而聲名遐邇。

“東來順”的涮羊肉之所以紅火,成為新老北京人共同的驕傲,我看主要在它的三張王牌:首先選料精,一定得選用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小尾黑頭綿羊,店家把這種羊戲稱為“太監羊”。因為“東來順”要求此羊必需是閹割後的公羊,飼養一年半至兩年後采肉才特別鮮嫩。據稱,羊肉性溫,所以羊的性別乃中性為宜,此說不知科學否?而採下的羊肉則需經過排酸、精選,一次冷凍成型,基本沒有膻味,有的平日談羊肉而色變者也破例問津了。其次是刀功好,厚度均勻,近年用專用切肉機取代了老師傅的手工(這應是市場化和規模經營之必需),厚薄達到了近乎精確的地步,“薄如紙,型如帕”。尤為令人稱奇的是這如紙如帕的羊肉片不但一涮即熟,且久涮不老,吃起來可不慌不忙,這顯然是其他涮羊肉所難以企及的。奇特的還有“東來順”獨一無二的醬料,以芝麻為主,秘方配製而成,歷百年經久不衰。

近十年來“東來順”的連鎖店陸續走出京城,逐步向全國拓展,企盼規模效益。 “東來順”對連鎖店採取“統一配送”、“統一質量”、“統一標識”、“統一服裝”、“統一宣傳”、“統一培訓”的“六統一”,以力求“東來順”走出京城而不走味。我以為,對於中華傳統美食有的需要推陳出新,有的需要力保原汁原味,有的是“推中有保”,有的“保中有推”,箇中微妙需細細琢磨,萬萬不可一刀切之,“東來順”的涮羊肉當為“保中有推”之一種!如此“口味穿老鞋經營走新路”,借鑑實施的近乎是“麥當勞”式的連鎖經營之道。然而擴大經營向來是把雙刃劍,那種賺了大錢而砸了牌子最後鬧得個財、牌兩空的商家時有所聞,危言聳聽無非是恭請我們的京城老字號“東來順”一路走好,“六統一”年年月月來不得半點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