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白米飯的七十二變


  若說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是百吃不厭的,就只有米飯。水汽氤氳,飯香襲人。蒸、煮、炒、燴、撈、湯,樣樣皆能搭配。但是一到夏天,這米飯似乎有“雞肋”之嫌,悶熱的天氣,使人的胃口一下失去很多。

  其實,大傢伙不用為夏日沒胃口吃飯擔心,只要在米上多做些文章,多想些花樣就行了。瞧瞧下面這些用米做成的菜、點心、零食和甜品,個個面孔迥異,花色繁多。看來,只要多花心思,普普通通的白米飯也能“七十二變”。

  米點心繫列

  點心類的,原材料都是大米粉或者糯米粉和成麵團或是打成糊,配上各種餡料做成,但是由於原材料和蒸、烤等做法上的差別,款式千變萬化。

  椰松卷

  看起來好像香蕉餅一樣,但是是綠色的。外面的一層麵皮是大米粉用香葉汁攪拌成糊在平底鍋煎成的,裡面的餡料是用椰蓉和印尼椰糖一起熬制的。外層細膩軟滑,裡層餡料清香,甜而不膩。

  九層糕

  非常有特色的一道點心,最值得一提的是需要上籠反覆蒸上九次。做法是用雞蛋、米粉、米漿、椰奶再配以天然香料色素攪拌之後在容器內倒上薄薄的一層,上籠蒸熟,之後取下再倒入一層米漿,重新放到火上去蒸,反覆九遍。由於使用了不同的天然香料色素,每一層的米漿蒸熟之後都呈現不同的顏色,做工複雜,但是看起來很漂亮。吃的時候要一層一層撕著吃,口感很有韌性,清香微甜。

  珍珠糯米丸子

  珍珠丸子是用米做菜的典型案例,用糯米和豬肉或者其他餡料搭配而成,其做法的思路應是來源於傳統湯圓,但是這道菜里丸子的個頭就大了很多。這道點心的做法很簡單,用米把瘦肉包起來,團成丸子,上籠屜蒸20分鐘。成品的糯米丸子又圓又白,米粒一層層裹在外面,如同顆顆飽滿的珍珠,既可當菜又可當主食來吃。

  糯米大腸

  這道菜和糯米蓮藕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將糯米灌入某種可以當作容器的食物里,前面的是大腸,後面的是蓮藕,上籠屜蒸熟後再切片。

  做法:用糯米和綠豆再配上一些香菜末,攪拌均勻之後塞入豬大腸,蒸熟之後切片。把糯米大腸片裹上玉米粉炸熟,吃的時候蘸上甜辣醬。形式別致,吃法亦別致,非常有創意。

  瑞糕

  這是一種咖啡色的菱形小點心,是用泰國進口的粘米粉、木薯粉加上澄粉製作而成。粘米粉是一種特殊的糯米粉,吃起來綿軟香糯,非常可口,是一種別具東南亞特色的點心。

  海鮮荷葉飯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人用荷葉包雞,用荷葉蒸鱔,可以保持食物的新鮮而不易發餿,在夏天尤其適用。後來就發展成荷葉飯,把隔夜飯炒過用荷葉包來蒸了當點心出售,一下子在茶樓間流行開來。做這個飯要用泰國香米,相比國產大米,煮後顆粒感明顯且不易膨脹,賣相更佳,並且新米和陳米要根據做法的不同而相應調整比例,使飯有些黏而不至於過黏。

  做法:市場有乾荷葉賣,但講究點的店家會特地到農村去收購新鮮荷葉,自己煮過、烤過,儘量保留荷葉的清香。將上好的泰國香米在前一晚煲熟,攤開晾乾之後,第二天下鍋炒熱,加上明蝦等海鮮及配料,用荷葉包上放進烤爐烤上5-6分鐘。荷葉的清香滲進飯中,與海鮮的香氣爭相纏繞齒頰之間,尤受女性喜歡。若用排骨做原料,則另有一種濃香味。

  雞肉盅頭飯

  盅頭飯最早出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廣州,那時飲早茶的風氣很盛。一般茶樓到中午十二點才供應午飯,但搬運工人卻要在早上六點開工,四點就要吃飯,於是茶樓便用燉湯的燉盅來做盅頭飯,加上早點常用的鳳爪排骨,當點心一樣蒸,慢慢成為大眾愛吃的食品。盅頭飯用新米摻舊米煲,如果大米浸泡的時間太長,米的味道就變淡;在煲的過程中,如果加的不是高湯而是開水,飯的口感也會打個折扣,所以細節才是味道的關鍵所在。

  做法:選上好香米用涼水浸泡15分鐘,瀝水後攤開,加雞油、蒜蓉、乾蔥用慢火炒上10分鐘,再加雞粉、鹽、胡椒粉、味素、高湯,從大火、中火、小火一路細細調整,待到盅內的水收乾之際,放入事先醃好的雞肉等原料,一共煲上13-15分鐘,造型誘人的雞肉盅頭飯就大功告成了。米飯本身已有香味,加上雞肉嫩滑的口感,相得益彰。

  日式鰻魚粒炒飯

  漢朝馬王堆出土的竹簡,有“卵樨”一味,就是飯加蛋,或許這就是最早的炒飯了。金鑲銀,銀鑲金,都是蛋炒飯。前者是把飯炒好後才放蛋,每一粒飯都呈金黃色,後者是只用蛋白炒飯。曹雪芹在《紅樓夢》的眾多名菜中提到了“金鑲銀”,名氣也就不脛而走。炒飯最好也是用隔夜煲好攤涼的飯,因為冷飯流失了一些水分,炒起來不容易濕黏。 

  做法:炒飯是很家常的料理。將兩個蛋黃打勻後與飯拌好,正好彌補了隔夜飯較硬的缺陷。將飯倒入不粘鍋,用慢火把飯和雞蛋炒乾,加入蘿蔔碎、蒜蓉末、乾蔥末、日本鰻魚汁後改大火炒香,加入鹽、雞粉調味便可出鍋,然後將加熱後的日本鰻魚切成粒狀在炒飯上擺好,就是一碗金黃色的香噴噴的飯。在炒飯的過程中不要加水,如果用豬油炒的話會特別香。

  原汁鳳梨海鮮飯

  焗飯是經典的義大利食品,與比薩、意大利麵一樣,深受世界美食愛好者的喜愛。

  焗飯的配料很豐富,製作工藝也十分考究,最後放進烤箱進行烘烤的步驟尤為關鍵,米飯與其他配料的充分融合,以及口感的既香濃又滑軟,全在此一舉。此飯也是用隔夜飯做的。

  做法:在新鮮鳳梨橫面1/4之一處切開,挖出鳳梨肉,將隔夜的冷飯拌上蛋黃,炒至飯與蛋黃變乾之後放入鳳梨殼內,撒上適量芝士粉以增強香味;鳳梨肉切成丁,加上雞丁、蝦仁,一起填入鳳梨殼中,將整個鳳梨放進烤爐焗上5-6分鐘,鳳梨的甜香挾卷著飯香撲鼻而來,迎面更是豐盛的視覺享受,每一勺飯都浸染了鳳梨汁,甜中微酸,讓人胃口大開。

  通常選用帶綠葉的鳳梨,賣相佳。挑選時要注意只選約1.5斤重的綠鳳梨,發黃的鳳梨都是放了一個月以上的,在烤爐焗過以後口味會變差。

  粽香排骨

  其實這道菜無論從外形和本質上都和傳統的粽子相似,而粽子本身就是一道由米變化來的介於主食和點心之間的食品。北方的粽子將糯米和小棗、豆沙用粽葉包成,做甜品的時候居多,大多只在端午節應景。而南方由於粽葉和糯米的原材料比較豐富,一年四季都能見到,而且餡料豐富多變,這道粽香排骨源於湖南民間,其實就是用小排骨做餡料的粽子,由於是鹹味的,也就上桌當了一道菜。

  做法:把醃製過的新鮮排骨和糯米用粽葉包成小四角形,不過比普通的粽子要小一半左右,然後放入鋪好粽葉的籠屜中,大火蒸20分鐘即可。蒸熟之後粽葉的清香融進了糯米里,而咬開糯米後發現排骨。與另外兩道菜“糯米排骨”或者“糯米雞”相同,都有一種尋到寶的快感。這道菜包成小元寶式,從賣相上又多了一層趣味,從味道上來講,糯米包裹排骨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原汁原味。

  桂東糍粑

  糍粑可以算是米的遠方親戚,在南方的很多地方都能見到。把泡過幾個小時後的糯

  米磨漿之後放入布袋擠乾水分,把布袋內剩下的米糊做成條狀上籠蒸熟,就是糍粑的半成品。之後可以用來炒著吃或者炸著吃,有點類似於年糕的感覺。

  做法:桂東糍粑是來自湖南的一種民間小吃。把來自湖南家鄉的糍粑用油炸熟,撒上芝麻,裝在竹編的小簸箕裡面,金燦燦的,模樣看起來非常可愛,吃起來很有韌性,非常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