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來歷細說

最早的火鍋距離現在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啦,而且那時候用的鍋可是體積非常大而且非常笨重的大鼎,那時候的人在鼎下生火,然後把能吃的食物像肉類一起丟進鼎中,然後就能吃了,這就是火鍋的雛形了。當然這個“火鍋”吃起來是十分不方便,而且不可能攜帶的。大約在西周。人們學會了煉銅煉鐵,於是火鍋就越做越小,適合攜帶適合一般人使用了。

到了三國時期就有了鴛鴦鍋的雛形——魏文帝稱它為“五熟釜”, 這是一個分有幾格的鍋,在不同的格子裡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南北朝的時候,“銅鼎”成了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從元、明、清到現今,銅鍋、鐵鍋、砂鍋等火鍋器皿相繼誕生,新的容器除了鍋蓋採用了精緻的耐高溫透明玻璃外,變化不大。當代最普遍的鍋具為“不鏽鋼鍋”,也就是俗稱的白鐵鍋”。

雖然火鍋器皿的變化不大,但是火鍋在燃料使用方面的進步卻昭然可見,從柴火至木炭,從電爐、酒精至瓦斯、電磁爐,並漸漸向環保方向過渡。

相對於燃料上的多變化,在調味沾料的演變卻趨於保守、保密。一些基本搭配的沾料有醬油、蔥、蒜、蛋、麻油、辣椒等,但涮羊肉的沾料千年不變,汕頭沙頭醬以獨門配方為傲,其他豆腐乳、豆瓣醬也都以老牌子為號召。

而我國的火鍋從形式上可分三類:第一種湯為淡味,把水燒開以涮生片為主,沾的醬料是很重要角色,這裡面屬涮羊肉及廣式打邊爐最具代表;第二種是火鍋里的原料已經熟了,爐火只是做為不讓鍋中原料冷卻其保溫作用的,並且可以用來燙青菜;第三種是火鍋內的原料全都熟透了,連青菜也無需再穿燙,爐火完全是用來保溫的,和大鍋菜沒有什麼區別。

火鍋的歷史還在不斷延續,在品嘗火鍋的同時,也不妨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或許還能親自為這一特色餐飲文化添上獨到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