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祖宗太師餅

古代人們過中秋,都要祭拜月神,祭供過後,將作供品的餅食分吃,沿傳下來,已有三千年。那時,江浙一帶有種“太師餅”,據說是紀念當時的太師聞仲而取名的。“太師餅”可以說是我國月餅的祖宗了。
張騫通西域後,傳入了芝麻、胡桃,為月餅增加了煨料,當時生產出來的圓餅叫胡餅。唐朝時在京城長安就開始有糕點餅鋪,有從事專業生產的餅師,品種也有了發展。一年,唐玄宗和楊貴妃中秋佳節賞月,在吃糕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叫法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一名就流傳開來。
明代,月餅已成了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了。《宛署雜記》中說:“造麵餅相饋,大小不等,稱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餅直數百錢者。”京城的月餅上繪有月中的蟾兔之形象,人們已將優美的神話傳說與月餅美食巧妙地結合起來。或闔家品嘗,或對月賞餅,給遠離在外的親人郵餅寄情,都寄託人們期望團圓的心意。明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余》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的月餅相饋,取團圓之意。”到了清代,月餅載入史冊的就更多了。同治年間,月餅有白糖、豆沙、玫瑰、乾菜等品種。《燕京歲時記》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名牌月餅由此問世。在袁枚的《隨圓食簞》中不僅介紹了眾多月餅的名稱,而且還記述了月餅的製作方法,如劉伯月餅是用桃仁、松子、瓜子、加上冰糖和豬油作餡的。有一種月餅當時認為是高檔的,是五仁月餅,所謂五仁月餅,餡中有杏仁、松子、胡桃肉、蓮心和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