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人美味小吃與來歷


"通天魚翅"與乾隆嫁女

"通天魚翅"是山東名菜,且出自孔府。《孔府名饌》中記有"白信通天翅子"一菜,但迴避了此菜之戒。曾有文章稱此菜是清代乾隆皇帝嫁妹而產生,實際則是乾隆嫁女,此女是聖賢皇后所生,備受寵愛。這位公主臉上有塊黑痣,據相術家說這塊黑痣主災,破災的惟一辦法是下嫁給比王公貴族更顯達的人家。經過選擇,考慮再三,只有衍聖公是最為顯達之人,他可在皇宮中御道上行走,能帶子上朝,與皇帝並行。皇帝到曲阜時,還得向衍聖公的祖先--孔子行三跪九叩之大禮。所以,乾隆皇帝第一次來曲阜就說定將女兒下嫁孔府。

  由於當時規定皇族滿漢不能通婚,為了避開公規,皇帝就將女兒寄養到中堂于敏中家中,然後由於敏中出面和孔家訂婚,以於家的閨女(作為於襄公的第三女)與七十代衍聖公孔憲培結婚。完婚後,皇帝對孔家恩寵倍加,乾隆皇帝還多次帶皇后來曲阜,每次駕臨,孔憲培和夫人于氏到曲阜南門外迎接。此後,孔府舉辦宴會時就有命名為"通天魚翅"的大菜上席。於夫人死後,七十三代衍聖公孔憲?給於夫人建有專祠--幕恩堂,兼以感謝皇恩。以後仍將此菜列為幕恩堂之大型酒席菜上席,並流傳到社會上,成為山東名菜。

  "八仙過海鬧羅漢"與"燕窩八仙湯"

  歷朝歷代皇帝都要到曲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過七次,因而孔府設宴招待十分頻繁,"孔宴"也因之聞名四海。

  "八仙過海鬧羅漢"是孔府喜慶壽宴時的第一道名菜。它選料齊全,製作精細,口味豐富,盛器別致。該菜用魚翅、海參、鮑魚、魚骨(明骨)、魚肚、蝦、雞、蘆筍、火腿等十幾種主要原料烹製而成,以雞肉作"羅漢",其他八種主料為"八仙",故名"八仙過海鬧羅漢"。當年在孔府,此菜一上席,隨即開鑼唱戲,一面品嘗美味,一面聽戲,十分熱鬧。

  "燕窩八仙湯"是一個聚八味名貴珍饈為一餚的佳品。有燕窩、魚翅、魚肚、竹蓀、葛仙米、口蘑和蘆筍等。製作精細,以三套湯調製,清澈見底,八種原料條形、片狀等,各有其形。或漂浮湯麵,或深沒其底,或懸浮半空,或上下浮動,恰似一幅"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彩繪,以"八鮮"諧音"八仙"命其名,寓意深遠。世傳八仙各懷絕技,長生不老。孔氏家族都希望其家業猶如"八仙",神力無邊,不絕於世。

  此菜名取之於典故,料來之於珍品,山珍海味,鮮嫩爽脆,鹹鮮適口,是七十五代衍聖公夫人彭氏在慈禧六十大壽時進貢的宴席菜之一。

  鄭板橋與"黃燜甲魚"

  是一道以甲魚、肥母雞為主料的菜餚,出自山東濰坊,它的成名與鄭板橋有關。

  相傳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大畫家鄭板橋在山東濰坊出任知縣。當時縣裡有一陳姓鄉紳,為了滋補身體,延年益壽,他取用甲魚與雞燉煮成菜,其味異常鮮美。有一次,鄉紳邀鄭板橋到家中做客,席上山珍海味、水陸雜陳。鄭板橋食後,惟獨對"甲魚燉雞"最為滿意,稱讚此菜味屬上品,並欲打聽此菜的做法。

  鄉紳毫不保留地一一直說:"先把甲魚和肥母雞分別宰殺洗淨,下鍋加水加蔥薑絲和八角等調料,用旺火燒沸後,改用小火煨至熟撈出。然後把雞拆肉剔骨,將肉切成長條,再把炒鍋燒熱,下花椒油、蔥薑絲炒成黃色時,放入醬油,下煮甲魚和雞的原湯,放紹酒、味素,再把甲魚和雞條一起放入鍋內,燜燒片刻,用濕澱粉勾芡,淋上麻油,將雞條放入盆底,甲魚置其上,此菜就做好了。"

  鄭板橋聽得津津有味,後來,他還將此菜告訴一酒肆好友。這位好友在原來製作的基礎上,增加了海參、魚肚、口蘑等原料,先煨後燜,使之更為鮮美,"黃燜甲魚"就此得名。

  油發豆莛

  油發豆莛是取用綠豆芽摘去芽和根,其梗稱為豆莛,此為孔府名菜。相傳,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到孔府,在用膳時,因肚子不餓,吃得很少,在場侍膳的"衍聖公"很著急,便傳廚師想辦法,製作一道既能開胃,又食不飽的菜餚,廚師便取綠豆芽,加花椒少許,經熱油鍋炒熟後上桌,乾隆吃後覺得綠豆芽潔白生脆,花椒味香開胃,十分滿意,稱讚此菜味道不錯,是從未吃到過的一道好菜,這道炒豆芽便成了孔府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