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童年》讀後感

主題與創作。這本集子的創作過程可以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階段是畫,第二階段是詩。作者在憑藉記憶畫出的120幅畫中,選取了今天看到的100幅,並一一配詩。作者在作畫時,並沒有考慮為詩的寫作提供任何意義上的便利,但是進入寫詩階段之後,有趣的事情就出現了,因為在這100幅畫面之中,有許多主題操作起來相當困難。類似於100到命題作文,有的題目勢如破竹,有的則劍走偏鋒。比如說《燙臭蟲》一詩,作者也承認,花的時間最久,與其說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不如說要在思與美之間尋找一個平衡,來鋪排言路和詩情。作者也說“正因為那些難以表現的主題,才讓創作的過程充滿樂趣”。

《再見童年》實際創作的過程歷時八個多月的時間,幾乎在同一時間軸上,我也投入進一次漫長的寫作之中。這段時間,作者和我保持著聯繫,交流寫作心得,並及時更新我們的創作理論。那是一段難忘的時光。當我們都完成了手邊的寫作時,才發現冬春暗替。就在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寫作的時間裡,同時也完成了一次從主流話語出走的旅行。詩,究竟能否在如今的漢語世界中,傳達作者的心聲?我不敢肯定,但是我知道,文字如同生長在大地上的植物,只有將根繫緊緊抓住土壤,才能獲取生命的動力。將那些遠去的語法和修辭從文字的曠野喚回,在光榮和輝煌早已被時間穿蝕斑駁之後,文體背後的真髓才放射出恆久的光芒。只要我們還在說漢語,書寫漢字,那么,前人在文字之中注入的思考和情感就不會無聲流逝,它也許會長久地缺席,被迫或自我放逐,但是,文字永遠朝著心靈之家前行,無論崎嶇和風雨,我們注定抵達彼岸!

詩,不是用來評論的,實際上也無法評論,詩就是詩,是它本身,卻又是一切。一首詩,在每一個讀者眼中、心中,都是不同的,都有著它獨特的美,而這種美,是無法形容,也不能表達,只是心領神會的瞬間,這一刻,神說:“成了。”

今夜,我要再次返回文字之中了,讓思路慢下來,讓感覺純粹,將自己交付給文字,跟隨著那些韻律,我感到自己的手被一個天真的孩子牽起,他一邊開心地朝我笑著,一邊帶領著我,在這個夜晚,一步一步走近我們闊別已久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