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1500字讀後感

《自卑與超越》一書,是維也納心理學家a·阿德勒(alfred adler),成書於他思想最為成熟的時期的代表作。在該書里,作者以平易輕鬆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以下這篇關於《超越自卑》精彩的1500字讀後感由應屆畢業生讀後感欄目為大家整理提供,祝大家閱讀愉快。

在讀《超越自卑》前,我認真地把《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讀了一遍。以前我從來沒有從心裡去思考這個問題: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很早的時候就知道了很多這哲人的說法:生命的意義在於貢獻。可是,為什麼呢?沒有人曾經仔細地解釋過原因,或者是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聽著都覺得失了真實。阿德勒在《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里,用他自身的經歷以及遇到的各種案例,給了我們很深刻的啟示:生命的意義,在於對其他人、對社會產生興趣。生命的意義在於合作,因為社會需要合作。怎么樣才能合作呢?合作需要甘於貢獻。所以,總而言之,生命的意義在於貢獻。這為我讀《超越自卑》提供了基礎。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補償。一個健康、正常的人,當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撓時,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門路,爭取優越感。例如人類是所有動物中最弱小的,所以人類需要比其他生物更多的團結與合作。但是有些人卻制定了錯誤的目標,使用錯誤的方法來追求優越感,將他們的努力轉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摒除不談。例如缺乏勇氣的人,因為不覺得自己強壯,所以他們總是逃避困難,透過避免戰鬥,他們得到一種比本身更強壯與聰明的感覺,這種優越感是他們用來逃避自卑感的方法。人類追求優越感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因為我們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這正是我們對文化的貢獻。

為什麼有人不甘於奉獻?那是因為他們對他人缺乏興趣,他們感興趣的人,只是他們自己。阿德勒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如果我們一直保持著我們的勇氣,我們就能以直接、實際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進環境,來使我們脫離掉這種感覺。正常的人會通過與社會合作的方式,作出一定的努力,抵消自卑感。而神經症患者,則不再認為腳踏實地的努力能夠改進他的情境,他們仍用錯誤的方式擺脫自卑感,只是用的是錯誤的方式。

“神經症病人的目標仍然是‘凌駕於困難之上’,可是他卻不再設法克服障礙,反倒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對於這個說法,我並不是很贊同。既然人有了自卑感,他們當然要想方設法擺脫自卑。他們確實在追求著優越感,在某個方面,他們通過努力擺脫了自卑感以後,他們是否就有了優越感了呢?個人認為,擺脫自卑是必要的,追求優越也是重要的,可是追求優越不是必要的。追求優越也不一定成為人行為的動力。人的行為,是由主客觀的各種因素決定的。例如,我們的學習成績不好,我們自然會覺得自卑。有些人確實如阿德勒博士一樣,發奮努力,最終在學習上超越別人。可是,有些人也努力,可是努力的程度就沒那么大了。因為他們努力的本意,不是為了超越別人,只是學習上不要被歸於差等生就可。這裡,就沒有絲毫的優越可言了。

“同時,他的自卑感會愈積愈多,因為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不變,問題也依舊存在。他所採取的每一步驟都會逐漸將他導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種問題也會以日漸增大的壓力逼迫著他”。事實上,在生活中,不管是神經症患者,還是正常人,都會或多或少的自欺。但誰又能說他們有什麼神經症呢?記得有一個同學,她每次考試前都會肚子痛,用弗洛伊德的話說就是有“癔症”,這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可是那位同學只是肚子痛,她並沒有逃避考試,肚子痛也沒有成為她逃脫考試的理由。相反,她的成績很好。因此,那些自欺的行為,真的只是由於對優越感的爭取嗎?或者我們還可以有其他的解釋?自欺的行為,可能也是為了緩和自己的緊張感吧。

阿德勒認為,在生命開始的第五年未了之際,兒童已發展出一套獨特而固定的生活模式,這就是他處理問題與事物的模式,即使這模式錯得一塌糊塗,會不斷帶來不幸與痛苦,他們也不會輕易放棄,除非由受過訓練的專家來幫助發現最初的錯誤,並從旁建議一種較為合適的意義。三種容易使人賦與錯誤意義的情形:器官缺陷的兒童 、被驕縱的兒童和被忽視的兒童。首先,我們得知,容易這些形成錯誤的生活模式的時間是童年,形成的條件是出生環境以及家庭環境,教育等等。

心理學最重要的使命是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幫助他們成長,幫助他們適應生活。可是,當一個人真的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時,無論我們怎么努力,總是收效甚微。因此,最好的防治辦法是防患於未然。例如,對器官缺陷的兒童,給與他們更多愛、關懷和鼓勵,兒童就能減少向錯誤的方向走的可能性。阿德勒博士小時候有器官缺陷,可是他也健康地成長,並成為了人們追求優越的楷模。這不僅是靠他自己的向上意識,他父親給他的鼓勵和支持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他父親常常對他說:“阿德勒,你不要相信任何事。”父親對他的鼓勵總是在影響著他、激勵著他不斷挑戰困難,超越自卑,超越自我。

對那些孤兒、單親家庭的子女,或者正常的兒童,也是需要同樣的關懷和愛心。我們相信,任何兒童,給與了這兩種必不可少的條件——理性和關懷,他們都能正常地成長。

阿德勒博士給我們的啟發是很多的。不管我們是否認同他的觀點,超越自卑與追求優越的確可以成為激勵我們積極向上的動力。雖然這並不是我們行為的決定因素,但不能否認,我們都渴望超越自卑,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在某一方面超越別人。只要我們擁有社會興趣,樂於與人合作,我們便永遠保持了追求優越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