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讀後感(共10篇)

高中生讀後感:讀包法利夫人後的感想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1821-1880),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法國19世紀小說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樓拜出生於一個醫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讀法律,因病輟學。福樓拜的出身對他的寫作有巨大的影響:看慣了手術刀的他不相信宗教,崇拜真實——這在他的小說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豐裕的遺產過活,專心於文學創作,他終生過著獨身生活。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藝術形式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從《包法利夫人》問世以後,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精雕細琢。這不僅是一部模範小說,也是一篇模範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麻煩。許多人對號入座,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法庭上,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作家被宣告無罪——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愛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 .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愛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

這時萊昂闖入了她的生活,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 在頻繁的交談中,萊昂發現自己漸漸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 可萊昂不敢向愛瑪袒露自己的心跡,他怕被愛瑪拒絕 最後 選擇了逃避,去了巴黎.愛瑪在萊昂離開之後才後悔沒有挽留他。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懷念被漸漸沖淡了,另一個男人走了進來.

羅多爾夫第一次見到愛瑪就被她與眾不同的氣質深深地吸引了.於是乎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女人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夠成功,因為他有錢. 羅多爾夫用盡花言巧語是愛瑪神昏顛倒,她的虛榮心迅速膨脹起來.一開始愛瑪有過猶豫,但在羅多爾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下,她臣服了.愛瑪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小說中嚮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可是愛瑪的獨占欲很強,久而久之,羅多爾夫對她產生了厭倦 。當愛瑪下定決心拋棄眼下的生活,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他退縮了.羅多爾夫覺得一切都是逢場做戲罷了。他狠心的寫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飾著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歸咎於"命運"二字,極力地推卸責任。他無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似的走了.愛瑪崩潰了,從此一蹶不振.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愛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愛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愛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注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 。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臣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在繁華和虛榮里,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

高二的讀後感:讀包法利夫人有感600字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前段時間讀法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主人公艾瑪不斷地追求愛情,屢次出軌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人是如何一步步墮落,一步步走向死亡。是虛榮?是叛逆?是放蕩?回憶小說情節,艾瑪是一個愛幻想愛做夢的女人,當包法利先生向艾瑪的父親提起婚事的時候,聽到的回答是“我不能馬上回答你,你今晚在樓下等半個時辰,如果看見窗戶的燈是亮的,就表示艾瑪同意了”,沒有深入了解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因為艾瑪還未成熟,她期待美好的愛戀。但事與願違,包法利先生是一個平庸的人,固執木訥,沒有浪漫,沒有激情。“在她的靈魂深處,她一直等待著發生什麼事。就像沉了船的水手,遙望著天邊的朦朧霧色,希望看到一張白帆,她睜大了絕望的眼睛,在她生活的寂寞中到處搜尋”。

他們在鄉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可艾瑪的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平淡的婚姻生活並不像她想像的美好。新婚之後的寂寞,迷茫,無聊,使她對感情生活的嚮往,對自己婚姻的某種悔恨和生不逢時的想法時刻迸發,如小說寫的“愛情仿佛是一隻玫瑰色的大鳥,只在充滿詩意的萬里長空的燦爛光輝中飛翔;可是現在,她也不能想像,這樣平靜的生活,就是她從前朝思暮想的幸福。”

於是,當萊昂趕著馬車來到小鎮時,艾瑪動心了,萊昂不俗的談吐,紳士的風度,勤奮踏實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打動了艾瑪,他們努力尋找共同語言,從文學,從音樂,一步步相互試探,就像是精神式的柏拉圖的戀愛,他們都保持著道德的原則,不敢越界。本以為艾瑪就這么和萊昂發展下去,可鎮裡的議論紛紛,萊昂家裡的催促,萊昂走了。只剩下艾瑪的鬱鬱寡歡與等待。

如果將艾瑪對愛情的追求看做一隻風箏,那么萊昂就是牽著風箏飛翔的人,當萊昂離開,風箏斷線,摔在地上,艾瑪的心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尋找飛翔的快樂,她渴望飛的更高,飛的更遠!欲望就是這樣慢慢積累的,就像給飢餓的人一口麵包,結果只能是想要的越來越多。

命運好像給了艾瑪一次機遇,羅多爾夫的到來,給了艾瑪希望。羅多爾夫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流連於眾多女人中間,他看中了艾瑪的年輕美貌,艾瑪看中了他的英俊瀟灑,甜言蜜語。小說有個很諷刺的情節,他們挑選的約會地點不是羅多爾夫的木屋,也不是艾瑪喜歡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里。其間,羅多爾夫對愛瑪的甜言蜜語式的語言攻勢一直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偽的愛情誓言和表白就和令人發笑的“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從此以後,艾瑪偷偷與情人約會,甚至為了準備約會的服裝,飾品,禮物等,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負債累累,最後在悔恨中自殺。

我第一次看這部小說時,很討厭艾瑪,覺得她屬於紅杏出牆的類型,不符合倫理道德規範,但是,隨著我對西方文化的慢慢了解,對人性的逐漸探究,現在,可以很釋懷的談起艾瑪的故事,甚至可以站在艾瑪的角度,重新審視《包法利夫人》。

從小,艾瑪的父母就送她去修道院學習,修道院是禁慾的,可艾瑪卻對世界充滿好奇。當別人都讀聖經時,她正津津有味的看言情小說,品味男女主人公浪漫曲折的愛情故事,嚮往溫柔的騎士和富麗的宮廷。她愛大海,只是為了海上的洶湧波濤;她愛草地,只是因為青草點綴了斷壁殘垣,她多才多藝,但並不真心喜歡音樂和藝術,她尋求的只是主觀的情,而不是客觀的景……這一切反映了艾瑪的內心是豐富的,她渴望自由,渴望愛。但現實卻沒有給她快樂成長的土壤,所以她需要去尋找另一片天空,可以給她自由呼吸的清新空氣。

當包法利先生出現時,艾瑪以為幸福來臨了,以為丘比特的神箭射來了,愛來了,浪漫主義小說讓她對美好生活充滿憧憬,她將踏入婚姻殿堂視作擺脫枯燥生活,實現憧憬的一個契機。於是她嫁給了包法利先生。但他們的婚姻畢竟不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愛慕的基礎上,所以從一開始就布下了危險的陷阱。

很多人都覺得包法利先生最無辜,最受委屈,但我想說的是,包法利先生的確和艾瑪不合適,即使艾瑪不出軌,他們也不會白頭偕老。包法利先生雖然對艾瑪百依百順,關懷備至,但都是淺層次的物質滿足,他幾乎沒有深入了解艾瑪到底喜歡什麼,真正需要什麼,他們缺少交流和溝通。當艾瑪把對白馬王子最美好的光環放在包法利先生的頭上時,包法利先生本身平庸木訥,不善言辭,不苟言笑,刻板無趣等性格,和艾瑪充滿熱情與幻想,浪漫與天真的性格顯得格格不入,一個缺乏生活情趣、智力平庸、感覺遲鈍的男人,與艾瑪的期望值形成了強大的反差,艾瑪困惑了,這就是所謂的愛情嗎?我的一生就這樣度過嗎?我們讀者一直強調包法利先生為艾瑪的犧牲與寬容,卻忽視了艾瑪的內心世界,何嘗不是承受著煎熬?記得小說有個情節,是寫包法利先生的眼睛像一條皮鞭抽打著艾瑪,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包法利先生用用愛和仁慈的名義在抽打艾瑪的心靈。

的確,艾瑪墮落了,她從一個美麗可愛的少女變成了一隻令人害怕的貪婪的猛虎,她在對奢華的追求中慢慢喪失了金錢,在對自由的嚮往中慢慢喪失了尊嚴,在對愛情的追逐中慢慢喪失了愛的能力,我們可以批判她,可以鄙視她,可以認為她的死亡是咎由自取,但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艾瑪的悲劇不是她一個人的悲劇,是整個社會乃至整個時代的悲劇。

西方文化宣傳“性惡論”,認為人生來就是要犯錯的,所以每個人都需要自我約束,無論是法律層面,還是道德層面。人性的脆弱、貪婪、乖戾、殘忍和人性的堅強、美好、善良、高貴一樣,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隱藏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當時機發酵成熟,它們就會像古希臘神話的潘多拉之盒一樣,被欲望好奇的心打開,吞噬人的靈魂.我們看了艾瑪墮落的故事,不是要幸災樂禍的看著她死,而是要深入的剖析她為什麼會墮落。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看,我們創作文學的目的不是譴責艾瑪的出軌,而是解釋她如何成了出軌的女人,同情她出軌的遭遇,認識她存在的價值。畢竟,文學如果沒了同情和憐憫之心,就不是文學了。

這是一個個人奮鬥與社會約束力的關係問題。一個下層平民女孩嚮往貴族的生活,合不合理;一個女人要求追求真正的愛情的權利,合不合理;一個美貌多才的女子不甘心嫁一個平庸木訥的丈夫,合不合理;一個人堅決拒絕平凡的生活,合不合理;一個心懷人生美好夢想的人最後墮落自殺,合不合理;一個浪漫主義者對殘酷現實的無聲反抗,合不合理。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當然,我們看待文學,應該是學習有利於人生營養的東西,應該盼望獲得振奮人心的東西,而《包法利夫人》無疑是一個令人痛惜的小說,可我們衡量一部小說,不能拒絕它的悲劇性,因為好的小說從來不粉飾生活,美化人生,以此來滿足讀者小小的心理安慰。好的小說應該是提供一種人生的某種片段,留足空間,讓人看見世界有多大,人性有多少可能的發展,就像張承志曾經說過的“不要因為在和平的環境,才說出我愛世界的話語,而要在了解生活的黑暗,骯髒,邪惡,醜陋之後,依然相信生活,相信美好、溫暖、信任、尊嚴這樣的字眼”。

記得小說的結尾,包法利先生給艾瑪的墓志銘寫的是“不要踐踏一位賢妻”,這裡對“賢妻”的定義是什麼?我個人認為,賢妻應該不是單指艾瑪一個人,應該是象徵一種為了自由、為了夢想而不斷追求的人性。而這種人性,我們不詆毀,不嘲諷,不褻瀆,因為我們必須承認,在我們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人性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光明的一塵不染。

1000字的高中生讀後感:《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前段時間讀法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主人公艾瑪不斷地追求愛情,屢次出軌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人是如何一步步墮落,一步步走向死亡。是虛榮?是叛逆?是放蕩?回憶小說情節,艾瑪是一個愛幻想愛做夢的女人,當包法利先生向艾瑪的父親提起婚事的時候,聽到的回答是“我不能馬上回答你,你今晚在樓下等半個時辰,如果看見窗戶的燈是亮的,就表示艾瑪同意了”,沒有深入了解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因為艾瑪還未成熟,她期待美好的愛戀。但事與願違,包法利先生是一個平庸的人,固執木訥,沒有浪漫,沒有激情。“在她的靈魂深處,她一直等待著發生什麼事。就像沉了船的水手,遙望著天邊的朦朧霧色,希望看到一張白帆,她睜大了絕望的眼睛,在她生活的寂寞中到處搜尋”。

他們在鄉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可艾瑪的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平淡的婚姻生活並不像她想像的美好。新婚之後的寂寞,迷茫,無聊,使她對感情生活的嚮往,對自己婚姻的某種悔恨和生不逢時的想法時刻迸發,如小說寫的“愛情仿佛是一隻玫瑰色的大鳥,只在充滿詩意的萬里長空的燦爛光輝中飛翔;可是現在,她也不能想像,這樣平靜的生活,就是她從前朝思暮想的幸福。”

於是,當萊昂趕著馬車來到小鎮時,艾瑪動心了,萊昂不俗的談吐,紳士的風度,勤奮踏實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打動了艾瑪,他們努力尋找共同語言,從文學,從音樂,一步步相互試探,就像是精神式的柏拉圖的戀愛,他們都保持著道德的原則,不敢越界。本以為艾瑪就這么和萊昂發展下去,可鎮裡的議論紛紛,萊昂家裡的催促,萊昂走了。只剩下艾瑪的鬱鬱寡歡與等待。

如果將艾瑪對愛情的追求看做一隻風箏,那么萊昂就是牽著風箏飛翔的人,當萊昂離開,風箏斷線,摔在地上,艾瑪的心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尋找飛翔的快樂,她渴望飛的更高,飛的更遠!欲望就是這樣慢慢積累的,就像給飢餓的人一口麵包,結果只能是想要的越來越多。

命運好像給了艾瑪一次機遇,羅多爾夫的到來,給了艾瑪希望。羅多爾夫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流連於眾多女人中間,他看中了艾瑪的年輕美貌,艾瑪看中了他的英俊瀟灑,甜言蜜語。小說有個很諷刺的情節,他們挑選的約會地點不是羅多爾夫的木屋,也不是艾瑪喜歡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里。其間,羅多爾夫對愛瑪的甜言蜜語式的語言攻勢一直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偽的愛情誓言和表白就和令人發笑的“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從此以後,艾瑪偷偷與情人約會,甚至為了準備約會的服裝,飾品,禮物等,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負債累累,最後在悔恨中自殺。

我第一次看這部小說時,很討厭艾瑪,覺得她屬於紅杏出牆的類型,不符合倫理道德規範,但是,隨著我對西方文化的慢慢了解,對人性的逐漸探究,現在,可以很釋懷的談起艾瑪的故事,甚至可以站在艾瑪的角度,重新審視《包法利夫人》。

從小,艾瑪的父母就送她去修道院學習,修道院是禁慾的,可艾瑪卻對世界充滿好奇。當別人都讀聖經時,她正津津有味的看言情小說,品味男女主人公浪漫曲折的愛情故事,嚮往溫柔的騎士和富麗的宮廷。她愛大海,只是為了海上的洶湧波濤;她愛草地,只是因為青草點綴了斷壁殘垣,她多才多藝,但並不真心喜歡音樂和藝術,她尋求的只是主觀的情,而不是客觀的景……這一切反映了艾瑪的內心是豐富的,她渴望自由,渴望愛。但現實卻沒有給她快樂成長的土壤,所以她需要去尋找另一片天空,可以給她自由呼吸的清新空氣。

當包法利先生出現時,艾瑪以為幸福來臨了,以為丘比特的神箭射來了,愛來了,浪漫主義小說讓她對美好生活充滿憧憬,她將踏入婚姻殿堂視作擺脫枯燥生活,實現憧憬的一個契機。於是她嫁給了包法利先生。但他們的婚姻畢竟不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愛慕的基礎上,所以從一開始就布下了危險的陷阱。

很多人都覺得包法利先生最無辜,最受委屈,但我想說的是,包法利先生的確和艾瑪不合適,即使艾瑪不出軌,他們也不會白頭偕老。包法利先生雖然對艾瑪百依百順,關懷備至,但都是淺層次的物質滿足,他幾乎沒有深入了解艾瑪到底喜歡什麼,真正需要什麼,他們缺少交流和溝通。當艾瑪把對白馬王子最美好的光環放在包法利先生的頭上時,包法利先生本身平庸木訥,不善言辭,不苟言笑,刻板無趣等性格,和艾瑪充滿熱情與幻想,浪漫與天真的性格顯得格格不入,一個缺乏生活情趣、智力平庸、感覺遲鈍的男人,與艾瑪的期望值形成了強大的反差,艾瑪困惑了,這就是所謂的愛情嗎?我的一生就這樣度過嗎?我們讀者一直強調包法利先生為艾瑪的犧牲與寬容,卻忽視了艾瑪的內心世界,何嘗不是承受著煎熬?記得小說有個情節,是寫包法利先生的眼睛像一條皮鞭抽打著艾瑪,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包法利先生用用愛和仁慈的名義在抽打艾瑪的心靈。

的確,艾瑪墮落了,她從一個美麗可愛的少女變成了一隻令人害怕的貪婪的猛虎,她在對奢華的追求中慢慢喪失了金錢,在對自由的嚮往中慢慢喪失了尊嚴,在對愛情的追逐中慢慢喪失了愛的能力,我們可以批判她,可以鄙視她,可以認為她的死亡是咎由自取,但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艾瑪的悲劇不是她一個人的悲劇,是整個社會乃至整個時代的悲劇。

西方文化宣傳“性惡論”,認為人生來就是要犯錯的,所以每個人都需要自我約束,無論是法律層面,還是道德層面。人性的脆弱、貪婪、乖戾、殘忍和人性的堅強、美好、善良、高貴一樣,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隱藏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當時機發酵成熟,它們就會像古希臘神話的潘多拉之盒一樣,被欲望好奇的心打開,吞噬人的靈魂.我們看了艾瑪墮落的故事,不是要幸災樂禍的看著她死,而是要深入的剖析她為什麼會墮落。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看,我們創作文學的目的不是譴責艾瑪的出軌,而是解釋她如何成了出軌的女人,同情她出軌的遭遇,認識她存在的價值。畢竟,文學如果沒了同情和憐憫之心,就不是文學了。

這是一個個人奮鬥與社會約束力的關係問題。一個下層平民女孩嚮往貴族的生活,合不合理;一個女人要求追求真正的愛情的權利,合不合理;一個美貌多才的女子不甘心嫁一個平庸木訥的丈夫,合不合理;一個人堅決拒絕平凡的生活,合不合理;一個心懷人生美好夢想的人最後墮落自殺,合不合理;一個浪漫主義者對殘酷現實的無聲反抗,合不合理。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當然,我們看待文學,應該是學習有利於人生營養的東西,應該盼望獲得振奮人心的東西,而《包法利夫人》無疑是一個令人痛惜的小說,可我們衡量一部小說,不能拒絕它的悲劇性,因為好的小說從來不粉飾生活,美化人生,以此來滿足讀者小小的心理安慰。好的小說應該是提供一種人生的某種片段,留足空間,讓人看見世界有多大,人性有多少可能的發展,就像張承志曾經說過的“不要因為在和平的環境,才說出我愛世界的話語,而要在了解生活的黑暗,骯髒,邪惡,醜陋之後,依然相信生活,相信美好、溫暖、信任、尊嚴這樣的字眼”。

記得小說的結尾,包法利先生給艾瑪的墓志銘寫的是“不要踐踏一位賢妻”,這裡對“賢妻”的定義是什麼?我個人認為,賢妻應該不是單指艾瑪一個人,應該是象徵一種為了自由、為了夢想而不斷追求的人性。而這種人性,我們不詆毀,不嘲諷,不褻瀆,因為我們必須承認,在我們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人性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光明的一塵不染。

高一讀後感:《包法利夫人》讀後感300字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高一讀後感:包法利夫人讀後感300字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1821-1880),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法國19世紀小說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樓拜出生於一個醫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讀法律,因病輟學。福樓拜的出身對他的寫作有巨大的影響:看慣了手術刀的他不相信宗教,崇拜真實——這在他的小說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豐裕的遺產過活,專心於文學創作,他終生過著獨身生活。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藝術形式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從《包法利夫人》問世以後,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精雕細琢。這不僅是一部模範小說,也是一篇模範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麻煩。許多人對號入座,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法庭上,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作家被宣告無罪——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愛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 .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愛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

這時萊昂闖入了她的生活,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 在頻繁的交談中,萊昂發現自己漸漸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 可萊昂不敢向愛瑪袒露自己的心跡,他怕被愛瑪拒絕 最後 選擇了逃避,去了巴黎.愛瑪在萊昂離開之後才後悔沒有挽留他。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懷念被漸漸沖淡了,另一個男人走了進來.

羅多爾夫第一次見到愛瑪就被她與眾不同的氣質深深地吸引了.於是乎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女人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夠成功,因為他有錢. 羅多爾夫用盡花言巧語是愛瑪神昏顛倒,她的虛榮心迅速膨脹起來.一開始愛瑪有過猶豫,但在羅多爾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下,她臣服了.愛瑪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小說中嚮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可是愛瑪的獨占欲很強,久而久之,羅多爾夫對她產生了厭倦 。當愛瑪下定決心拋棄眼下的生活,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他退縮了.羅多爾夫覺得一切都是逢場做戲罷了。他狠心的寫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飾著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歸咎於"命運"二字,極力地推卸責任。他無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似的走了.愛瑪崩潰了,從此一蹶不振.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愛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愛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愛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注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 。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臣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在繁華和虛榮里,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

《包法利夫人》的讀後感作文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包法利夫人的讀後感作文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當命運在現實社會中不妥協時,這就是現實的殘酷。不是想像的會和現實相同。完全不盡然,因為包法利夫人就是一個現實與理想的化身。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殘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惡本質。包法利夫人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就因為這樣,包法利夫人才會不滿於醫生夏爾的膽小懦弱,遲鈍無能。就因為這樣,她才踏上了尋找理想中的愛情之路。但當時的法國正在被黑雲籠罩。她最終在被騙與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結束了她的一生。從而體現出社會的另一面,也同時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黑暗。

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注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屈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然而從包法利夫人身上也看到了每個人都會對理想抱有一種追求的態度,只是相對於我們來說對理想幻想的少了些,而包法利夫人對理想幻想多了些。不是每個人都會追求理想也許相對我們而言這些都是虛幻的,並不真實。包法利夫人所追求的太過,而反應出的就是對於自身的不滿足。

包法利夫人(愛瑪)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愛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 也許小說就是小說太帶有情節性。之後愛瑪接二連三遇到了萊昂,這是愛瑪在幻想後遇到的第一個有共同愛好的人,而愛瑪卻想像她的世界隨後於萊昂私通,現實帶給愛瑪的卻不是好的結局。由於萊昂慢慢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萊昂最後選擇了離開。因此懷念就此慢慢沖淡了。而另一個男人與走進了她的世界。

羅多爾夫對愛瑪的氣質所迷倒。於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女人弄到手。在他的花言巧語下愛瑪被他迷的神魂顛倒。這也表現出愛瑪對於愛情的追求,寫這些當然是為了給小說的結局做鋪墊。事情也同時要伴隨著悲劇的結局。當愛瑪決定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她覺得找到了小說中嚮往的生活。可是命運卻又讓她跌進無底的深淵。之後愛瑪一蹶不振。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愛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愛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悲劇的現實卻不得不令人相信,愛情仿佛很遙遠,我們期望中是很遙遠,而我們身邊的我們卻並不認為那是愛情。艾瑪死後的情況是榮鎮象平常一樣,靜悄悄的,包法利卻睡不著,一直在想艾瑪。羅多夫為了消磨時間,整天在樹林裡打獵,晚上回家睡大覺;萊昂在城裡也睡得不錯。這時偏偏還有一個人睡不著。在墓地旁,在松林間,一個小伙子跪著,哭得傷心,他的胸脯給嗚咽撕碎了,在黑暗中一起一伏,無窮的悔恨壓在他心上,像月光一樣輕,像黑夜一樣深。這個小伙子就是朱斯坦(藥劑師家的學徒)。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女人是多么的愚蠢與令人可憎又可憐了,對她真正好的人,他卻從來不珍惜,對她虛情假意的人,她卻奉為至愛,甘願傾家蕩產。艾瑪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單純的美,夏爾可以理解為一種淳樸的真與善。兩者同樣不具備智慧,而她們的結合,表面上看是一種真善美的結合,應該會幸福,但是結局卻是令人扼腕的悲劇。當愛瑪死後夏爾。包法利也隨之死去。。艾瑪的美是一種外表的美,她的心靈並不具備的美的土壤,因為那是一顆躁動的心,一顆時刻幻想的心,一顆愚蠢粗陋的心。而我們的男主人公夏爾(包法利先生)呢?不具備俊朗的外表,卻具有一顆真善的心,對於愛情,對於很多方面,而更多是表現在愛情上。這也得到一個結論:在漂亮外表掩飾下的女人是難以得到愛情的,而當平凡外表的老實人遇到這樣的女人那更大的不幸福便是必然的了。

包法利夫人造成的悲劇啟發我們如果遇到這樣的女人,千萬不要像包法利先生那樣痴迷其中,不可自拔,最後弄得家毀人亡。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大致明確自己的傾向,珍視自己身邊的幸福。也同時提醒廣大青年學生一定要定位好,認清自己的經濟地位,明確階段,不做超階段的消費,適度適量符合自身經濟狀況的消費才可能長久的發展。

在現實面前,夢想和許諾是多么可笑!生活還在繼續而悲劇還在不斷上演,現實中不要過多追求虛幻的世界,我們要在現實生活中活出自我,誰都不會代替你,應為你為自己而活。至於夢想,誰沒有夢想在自己的認真的過每一天的同時夢想的大門會想你打開!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1821-1880),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法國19世紀小說史上三位巨人之一。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此書通過愛瑪的曲折的愛情故事,揭露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

包法利夫人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就因為這樣,包法利夫人才會不滿於醫生夏爾的膽小懦弱,遲鈍無能。就因為這樣,她才踏上了尋找理想中的愛情之路。但當時的法國正在被黑雲籠罩。她最終在被騙與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結束了她的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注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屈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在繁華和虛榮里,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

高一年級讀後感:包法利夫人讀後感500字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1821-1880),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法國19世紀小說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樓拜出生於一個醫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讀法律,因病輟學。福樓拜的出身對他的寫作有巨大的影響:看慣了手術刀的他不相信宗教,崇拜真實——這在他的小說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豐裕的遺產過活,專心於文學創作,他終生過著獨身生活。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藝術形式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從《包法利夫人》問世以後,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精雕細琢。這不僅是一部模範小說,也是一篇模範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麻煩。許多人對號入座,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法庭上,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作家被宣告無罪——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愛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 .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愛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

這時萊昂闖入了她的生活,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 在頻繁的交談中,萊昂發現自己漸漸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 可萊昂不敢向愛瑪袒露自己的心跡,他怕被愛瑪拒絕 最後 選擇了逃避,去了巴黎.愛瑪在萊昂離開之後才後悔沒有挽留他。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懷念被漸漸沖淡了,另一個男人走了進來.

羅多爾夫第一次見到愛瑪就被她與眾不同的氣質深深地吸引了.於是乎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女人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夠成功,因為他有錢. 羅多爾夫用盡花言巧語是愛瑪神昏顛倒,她的虛榮心迅速膨脹起來.一開始愛瑪有過猶豫,但在羅多爾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下,她臣服了.愛瑪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小說中嚮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可是愛瑪的獨占欲很強,久而久之,羅多爾夫對她產生了厭倦 。當愛瑪下定決心拋棄眼下的生活,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他退縮了.羅多爾夫覺得一切都是逢場做戲罷了。他狠心的寫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飾著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歸咎於"命運"二字,極力地推卸責任。他無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似的走了.愛瑪崩潰了,從此一蹶不振.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愛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愛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愛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注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 。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臣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在繁華和虛榮里,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

高一讀後感:《包法利夫人》的讀後感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高一讀後感:包法利夫人的讀後感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1821-1880),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法國19世紀小說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樓拜出生於一個醫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讀法律,因病輟學。福樓拜的出身對他的寫作有巨大的影響:看慣了手術刀的他不相信宗教,崇拜真實——這在他的小說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豐裕的遺產過活,專心於文學創作,他終生過著獨身生活。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藝術形式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從《包法利夫人》問世以後,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精雕細琢。這不僅是一部模範小說,也是一篇模範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麻煩。許多人對號入座,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法庭上,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作家被宣告無罪——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愛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 .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愛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

這時萊昂闖入了她的生活,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 在頻繁的交談中,萊昂發現自己漸漸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 可萊昂不敢向愛瑪袒露自己的心跡,他怕被愛瑪拒絕 最後 選擇了逃避,去了巴黎.愛瑪在萊昂離開之後才後悔沒有挽留他。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懷念被漸漸沖淡了,另一個男人走了進來.

羅多爾夫第一次見到愛瑪就被她與眾不同的氣質深深地吸引了.於是乎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女人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夠成功,因為他有錢. 羅多爾夫用盡花言巧語是愛瑪神昏顛倒,她的虛榮心迅速膨脹起來.一開始愛瑪有過猶豫,但在羅多爾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下,她臣服了.愛瑪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小說中嚮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可是愛瑪的獨占欲很強,久而久之,羅多爾夫對她產生了厭倦 。當愛瑪下定決心拋棄眼下的生活,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他退縮了.羅多爾夫覺得一切都是逢場做戲罷了。他狠心的寫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飾著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歸咎於"命運"二字,極力地推卸責任。他無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似的走了.愛瑪崩潰了,從此一蹶不振.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愛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愛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愛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注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 。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臣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在繁華和虛榮里,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

高二年級讀後感:讀《包法利夫人》後的心得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高二年級讀後感:讀包法利夫人後的心得

十九世紀中期的法國,是一個階級森嚴的年代:農民,工人,商人,資產階級......

包法利夫人--愛瑪,一個農家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式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的主義色彩的小說,整天活在幻想中,期待浪漫高雅的愛情.一個農民看起來有身份的醫生--包法利.查理,於是成了愛瑪的丈夫.然而所期待的愛情並沒有到來.包法利既無才能,又無雄心,舉止沒有風度可言,談吐和人行道一樣平板,所以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第一個情人是道德敗壞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自私懦弱的文書.她的偷情沒有為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帶來了可乘之機,使她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債積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產早已被他揮霍殆盡了,情人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服毒自殺.這就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十九世紀中期的法國作家居斯塔天.福樓拜的第一篇作品<<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愛瑪原是一個農家的女兒,父母卻讓她接受大家閨秀的教育,希望有一天她能走進資產階級貴族的生活圈子.即使她有美麗的外貌,佼好的素質修養,但在那個身份等級嚴明,人們極重視家庭背景的年代,他們的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正是愛瑪所接受的這種教育,感受到的貴族生活的奢侈糜華與她現實生活矛盾,而造就了她一生的痛苦.如果沒有接受這種教育,沒有親身感受到奢華,她的期待\\嚮往和夢幻就不會那么強烈了.她追求精神上的豐富,希望有一個風度翩翩的勇猛的男子愛她,給她所憧憬的甜蜜浪漫愛情.但她卻不清楚她所期待的精神生活需要貴族式的物質(花園\\別墅\\馬車)作為後盾,最後她的精神追求變成了物慾和淫樂.

對愛她的,把她當作高高在尚的女神的丈夫,她有內疚與自責.曾經試圖努力成為一個賢妻良母,但是她的自責與內疚只是小河的涓涓細流,而物慾與淫樂是大海的波濤洶湧.波濤洶湧的猛烈撞擊總是使她不顧一切去追求,連最後殘留的一點婦道都丟棄了.

她本來可以有一個平凡幸福的家庭,一個愛她的丈夫,只因為她不切實際的浪漫追求而把一切毀滅掉了.在她臨死的時候,她有留戀她的丈夫和女兒,但她更期待快點離開喧囂的人世,去天國.也許只有那一刻她做到了無牽無掛(她從沒真正牽掛她女兒和丈夫,牽掛的只是她的愛情),只希望早點結束她痛苦的生命.

愛瑪的悲慘命運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衝突的結果,自她進修道院的那天起,她就無法擺脫這個悲慘的結局.

人所接受的教育越高,精神生活就越豐富,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就越大,走向自殺的可能性就越大.近兩個星期華濃四個跳樓自殺案子就引人深思,即使不明其中原因.但這種輕視生命的行為是我所不認同的(除精神病患者外).

當人處馬斯洛\'五需求層次理論\'的最低需求--滿足生理上的需求,他們日夜奔波勞碌只為解決溫飽,希望生存下來.沒有生命的來源,不用自殺也會自己走向死亡.要處於高層次的人向低層次的轉變是一件極難接受的事,但有時也不妨去看一下身處比自己低層次的人的生活,可能你就會發現自己比較幸福.

世上沒有絕對,只有相對.唯心主義有時是不科學的,但也許會令你活得開心.

高一年級讀後感:《包法利夫人》的讀後感言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0) | 返回目錄

高一年級讀後感:包法利夫人的讀後感言

前段時間讀法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主人公艾瑪不斷地追求愛情,屢次出軌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人是如何一步步墮落,一步步走向死亡。是虛榮?是叛逆?是放蕩?回憶小說情節,艾瑪是一個愛幻想愛做夢的女人,當包法利先生向艾瑪的父親提起婚事的時候,聽到的回答是“我不能馬上回答你,你今晚在樓下等半個時辰,如果看見窗戶的燈是亮的,就表示艾瑪同意了”,沒有深入了解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因為艾瑪還未成熟,她期待美好的愛戀。但事與願違,包法利先生是一個平庸的人,固執木訥,沒有浪漫,沒有激情。“在她的靈魂深處,她一直等待著發生什麼事。就像沉了船的水手,遙望著天邊的朦朧霧色,希望看到一張白帆,她睜大了絕望的眼睛,在她生活的寂寞中到處搜尋”。

他們在鄉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可艾瑪的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平淡的婚姻生活並不像她想像的美好。新婚之後的寂寞,迷茫,無聊,使她對感情生活的嚮往,對自己婚姻的某種悔恨和生不逢時的想法時刻迸發,如小說寫的“愛情仿佛是一隻玫瑰色的大鳥,只在充滿詩意的萬里長空的燦爛光輝中飛翔;可是現在,她也不能想像,這樣平靜的生活,就是她從前朝思暮想的幸福。”

於是,當萊昂趕著馬車來到小鎮時,艾瑪動心了,萊昂不俗的談吐,紳士的風度,勤奮踏實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打動了艾瑪,他們努力尋找共同語言,從文學,從音樂,一步步相互試探,就像是精神式的柏拉圖的戀愛,他們都保持著道德的原則,不敢越界。本以為艾瑪就這么和萊昂發展下去,可鎮裡的議論紛紛,萊昂家裡的催促,萊昂走了。只剩下艾瑪的鬱鬱寡歡與等待。

如果將艾瑪對愛情的追求看做一隻風箏,那么萊昂就是牽著風箏飛翔的人,當萊昂離開,風箏斷線,摔在地上,艾瑪的心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尋找飛翔的快樂,她渴望飛的更高,飛的更遠!欲望就是這樣慢慢積累的,就像給飢餓的人一口麵包,結果只能是想要的越來越多。

命運好像給了艾瑪一次機遇,羅多爾夫的到來,給了艾瑪希望。羅多爾夫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流連於眾多女人中間,他看中了艾瑪的年輕美貌,艾瑪看中了他的英俊瀟灑,甜言蜜語。小說有個很諷刺的情節,他們挑選的約會地點不是羅多爾夫的木屋,也不是艾瑪喜歡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里。其間,羅多爾夫對愛瑪的甜言蜜語式的語言攻勢一直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偽的愛情誓言和表白就和令人發笑的“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從此以後,艾瑪偷偷與情人約會,甚至為了準備約會的服裝,飾品,禮物等,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負債累累,最後在悔恨中自殺。

我第一次看這部小說時,很討厭艾瑪,覺得她屬於紅杏出牆的類型,不符合倫理道德規範,但是,隨著我對西方文化的慢慢了解,對人性的逐漸探究,現在,可以很釋懷的談起艾瑪的故事,甚至可以站在艾瑪的角度,重新審視《包法利夫人》。

從小,艾瑪的父母就送她去修道院學習,修道院是禁慾的,可艾瑪卻對世界充滿好奇。當別人都讀聖經時,她正津津有味的看言情小說,品味男女主人公浪漫曲折的愛情故事,嚮往溫柔的騎士和富麗的宮廷。她愛大海,只是為了海上的洶湧波濤;她愛草地,只是因為青草點綴了斷壁殘垣,她多才多藝,但並不真心喜歡音樂和藝術,她尋求的只是主觀的情,而不是客觀的景……這一切反映了艾瑪的內心是豐富的,她渴望自由,渴望愛。但現實卻沒有給她快樂成長的土壤,所以她需要去尋找另一片天空,可以給她自由呼吸的清新空氣。

當包法利先生出現時,艾瑪以為幸福來臨了,以為丘比特的神箭射來了,愛來了,浪漫主義小說讓她對美好生活充滿憧憬,她將踏入婚姻殿堂視作擺脫枯燥生活,實現憧憬的一個契機。於是她嫁給了包法利先生。但他們的婚姻畢竟不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愛慕的基礎上,所以從一開始就布下了危險的陷阱。

很多人都覺得包法利先生最無辜,最受委屈,但我想說的是,包法利先生的確和艾瑪不合適,即使艾瑪不出軌,他們也不會白頭偕老。包法利先生雖然對艾瑪百依百順,關懷備至,但都是淺層次的物質滿足,他幾乎沒有深入了解艾瑪到底喜歡什麼,真正需要什麼,他們缺少交流和溝通。當艾瑪把對白馬王子最美好的光環放在包法利先生的頭上時,包法利先生本身平庸木訥,不善言辭,不苟言笑,刻板無趣等性格,和艾瑪充滿熱情與幻想,浪漫與天真的性格顯得格格不入,一個缺乏生活情趣、智力平庸、感覺遲鈍的男人,與艾瑪的期望值形成了強大的反差,艾瑪困惑了,這就是所謂的愛情嗎?我的一生就這樣度過嗎?我們讀者一直強調包法利先生為艾瑪的犧牲與寬容,卻忽視了艾瑪的內心世界,何嘗不是承受著煎熬?記得小說有個情節,是寫包法利先生的眼睛像一條皮鞭抽打著艾瑪,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包法利先生用用愛和仁慈的名義在抽打艾瑪的心靈。

的確,艾瑪墮落了,她從一個美麗可愛的少女變成了一隻令人害怕的貪婪的猛虎,她在對奢華的追求中慢慢喪失了金錢,在對自由的嚮往中慢慢喪失了尊嚴,在對愛情的追逐中慢慢喪失了愛的能力,我們可以批判她,可以鄙視她,可以認為她的死亡是咎由自取,但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艾瑪的悲劇不是她一個人的悲劇,是整個社會乃至整個時代的悲劇。

西方文化宣傳“性惡論”,認為人生來就是要犯錯的,所以每個人都需要自我約束,無論是法律層面,還是道德層面。人性的脆弱、貪婪、乖戾、殘忍和人性的堅強、美好、善良、高貴一樣,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隱藏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當時機發酵成熟,它們就會像古希臘神話的潘多拉之盒一樣,被欲望好奇的心打開,吞噬人的靈魂.我們看了艾瑪墮落的故事,不是要幸災樂禍的看著她死,而是要深入的剖析她為什麼會墮落。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看,我們創作文學的目的不是譴責艾瑪的出軌,而是解釋她如何成了出軌的女人,同情她出軌的遭遇,認識她存在的價值。畢竟,文學如果沒了同情和憐憫之心,就不是文學了。

這是一個個人奮鬥與社會約束力的關係問題。一個下層平民女孩嚮往貴族的生活,合不合理;一個女人要求追求真正的愛情的權利,合不合理;一個美貌多才的女子不甘心嫁一個平庸木訥的丈夫,合不合理;一個人堅決拒絕平凡的生活,合不合理;一個心懷人生美好夢想的人最後墮落自殺,合不合理;一個浪漫主義者對殘酷現實的無聲反抗,合不合理。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當然,我們看待文學,應該是學習有利於人生營養的東西,應該盼望獲得振奮人心的東西,而《包法利夫人》無疑是一個令人痛惜的小說,可我們衡量一部小說,不能拒絕它的悲劇性,因為好的小說從來不粉飾生活,美化人生,以此來滿足讀者小小的心理安慰。好的小說應該是提供一種人生的某種片段,留足空間,讓人看見世界有多大,人性有多少可能的發展,就像張承志曾經說過的“不要因為在和平的環境,才說出我愛世界的話語,而要在了解生活的黑暗,骯髒,邪惡,醜陋之後,依然相信生活,相信美好、溫暖、信任、尊嚴這樣的字眼”。

記得小說的結尾,包法利先生給艾瑪的墓志銘寫的是“不要踐踏一位賢妻”,這裡對“賢妻”的定義是什麼?我個人認為,賢妻應該不是單指艾瑪一個人,應該是象徵一種為了自由、為了夢想而不斷追求的人性。而這種人性,我們不詆毀,不嘲諷,不褻瀆,因為我們必須承認,在我們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人性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光明的一塵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