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問茶

日前,我的《閱讀杭州》文稿在且風發表後,東莞老村長文友閱後給我貼子,說他杭州的深刻印象只有他到錢塘江畔上山觀茶場、飲龍井茶一幕,別的他都若即若離。更甚的是他原無飲茶的習慣,在游杭州茶場飲茶後,購有龍井,後來又有友人入杭、妻子也入杭州,友人和妻子都在杭州購些龍井茶葉回來送他,使他今天家中的龍井茶永不缺乏。至於別的他真是想不起了。他現在是喜愛喝茶的,但他對龍井的根由卻無知,說我對杭州很熟,想麻煩我為他寫一篇有關報導龍井茶的好文章讓讀者看。其實,我對杭州知之不多,畢竟我不是杭州人,到杭州也是初次。至於寫西湖龍井茶的文章,我是冒昧斗膽了。

說到飲茶,我過去沒有這個習慣。我最早去四川都江堰青城山喝了青城茶,在黃山品嘗了黃山毛峰、太平猴魁、松蘿茶,在廣西百色凌雲縣喝上白毫茶,至今都沒有一點記憶了。後來調處辦主任陳明同學下鄉到廣東勇士農場帶回勇士綠茶,我都沒有興趣而送給同事朋友喝了。這次到了杭州,居然在西湖茗茶苑品嘗了西湖龍井茶,並聽了講解員的講解,才知道西湖龍井茶被列為中國名茶之首,杭州也獲得“中國茶都”的美譽。從此我也愛上了龍井茶。

據有關資料介紹,西湖龍井茶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唐代,當時著名的茶聖陸羽,在他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在北宋時期,龍井茶區已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產的“白雲茶”和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已列為貢品。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國都,茶葉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元代,龍井附近所產之茶開始露面,不少愛茶僧人居士結伴前來飲茶賞景,並留下千古流傳的飲茶詩。到了明代,龍井茶開始嶄露頭角,名聲逐漸遠播,開始走出寺院,為平常百姓所飲用。明嘉靖年間的《浙江匾志》記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產,而雨前細芽,取其一旗一槍,尤為珍品,所產不多,宜其矜貴也”。明萬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龍井,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之說。萬曆年《錢塘縣誌》又記載“茶出龍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與他山異。”此時的龍井茶已被列為中國名茶。明代黃一正收錄的名茶錄及江南才子徐文長輯錄的全國名茶中,都有龍井茶。

如果說在明代西湖龍井茶還介於諸名茶之間的話,那么到了清代西湖龍井茶則立於眾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學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龍井,江南之芥片,閩之武夷雲。”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到龍井茶區觀看茶葉採制,品茶賦詩,並將龍井峰山下胡公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從此,龍井茶馳名中外,問茶者絡繹不絕。民國期間,龍井茶成為中國名茶之首。

新中國成立以後,西湖龍井茶得到更大的發展。茶區人民改革舊式柴鍋為電鍋,選育新的西湖龍井茶優良品種,推廣先進裁培採制技術,建立西湖龍井茶分級質量標準,使西湖龍井茶生產科學化、規範化。2001年西湖龍井茶獲國家“龍井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05年拍賣西湖龍井明前茶,100克茶葉,拍得14.65萬元天價,比黃金還貴。

在西湖我曾聽到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在宋代有一個叫“龍井”的小村,住著一個靠賣茶度日的老太太。有一年茶葉質量差賣不出去,老太太幾乎斷了炊。正當她愁沒有銀子度日時,有一天,一個老叟過來,說用五兩銀子買下地牆旮旯的破石臼。老太太喜出望外,便爽快地答應了。於是趕快把石臼上的塵土腐葉掃掉,堆埋在茶樹下邊。過了一會兒,老叟來抬石臼,發現石臼的雜物不見了,便問老太太。老太太如實相告,哪知老叟懊惱地一跺腳:“我花銀子就是要買那些垃圾呀!”說完便揚長而去。老太太很納悶,可沒有幾天奇蹟出現了,那十八棵茶樹新枝嫩芽一齊湧出,茶葉又細又潤,沏出的茶清香怡人。十八棵茶樹返老還童的訊息不脛而走,很快地傳遍西子湖畔,前來買茶籽的人絡繹不絕。龍井茶便在西子湖畔種植開來,“西湖龍井茶”也因此出了名。

西湖龍井茶集中產於獅峰山、梅家塢、翁家山、雲棲、虎跑、靈隱等地。這些地方生態條件得天獨厚,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一片片茶園處在雲霧繚繞、濃蔭籠罩之中,為龍井茶優良品質的形成提供了先天條件。尤其是位於雲棲北面的梅家塢,十里山谷遍布著1000多畝茶地,有“十里梅塢”之稱。

西湖龍井茶的採制技術相當講究。一般採摘有三個特點:一是早。歷來龍井茶採摘以早為貴。“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明代田藝衡在《煮泉小品》中曾有:“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之說,可見龍井茶早采的重要性。通常在清明前採制的龍井茶品質最隹,稱明前茶;穀雨前採制的品質尚好,稱雨前茶。二是嫩。只採一個嫩芽的稱“蓮心”;采一芽一葉,葉似旗,芽似槍,稱“旗槍”;采一芽二葉初展的,葉形卷如雀舌,稱“雀舌”。三是勤。一般春茶前期天天或隔天采,中後期隔幾天必采一次,全年茶葉生產季節要採摘30批左右,採摘次數最多的是龍井茶。

※本文作者:海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