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州:詠詩定景傳佳話

我與連州結緣於1999年。其時,我與朋友曾到連州從事過貿易,因每次來去匆匆,只知道這裡景致頗佳,並沒有留下特別的印象。2001年,我參與編撰《張氏南軒通譜》,在湖南省圖書館查閱《張宣公年譜》時,得知先祖張浚、張栻曾在紹興十六年(1146)七月至紹興二十年(1150)九月在連州居住,便對連州格外關注起來。

位於廣東省西北部的連州,在古代是溝通南北的重鎮,又是風景秀麗的州城,有“路通西北八千里,景占東南第一州”的稱譽。張浚處在金人入侵、南宋偏安的年代,他作為朝里的重臣,極力主張抵抗,圖謀恢復北方被金人侵占的土地,一貫反對和議。早在宋高宗趙購建炎年間,就提出了抗金的策略,主張在川陝地區發展軍事力量,用以牽制金人使之不能以全力南侵,藉此穩保東南,徐圖恢復中原。他毅然出任川陝金西諸路宣慰使,培養出一支強大的川陝新軍,主將是吳玠、吳璘。紹興初年,金兀朮起兵10萬,大舉西犯,吳玠、吳璘在大散關之東的和尚原同金兀朮展開血戰,擊敗10萬金兵,這是宋史上有名的和尚原之戰。川陝的吳玠、吳璘所部和岳家軍是當時兩大勁旅。張浚從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起做了3年宰相,抗金的局面有很大的發展,他令岳飛從鄂州進駐襄陽,準備收復中原,對岳飛說:“此君之素志也。”無奈高宗趙構根本不願意收復失地,他深怕被擄的徽、欽二帝回來,自己的皇位也坐不住了。他由內奸秦檜包辦紹興和議,岳飛被殺,政局遂轉。到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張浚壓制不住滿腔悲憤,要出來指責朝政,又想到這會得罪宋高宗和秦檜,恐怕母親年老,經不起打擊,因而猶豫不定。他母親看見兒子一天天消瘦,問明緣故,鼓勵他說:“你父親說‘寧言而死於斧鉞’這句話你忘記了嗎?”張浚即上疏,指陳當時政局如人體生了大瘡,勸高宗及時醫治,秦檜大為惱怒,即貶他到了連州。

作為抗金名將的張浚被貶來連州,那時正是秦檜橫行的日子,他不能過問國事,只能置身在山水間,跟隨在身邊的是其長子張栻。其時張栻才13歲,因自幼聰穎、好學,頗得父親的歡心,時時帶在身邊。這次被貶來邊遠的連州,張栻也跟隨父親來了。據《宋史。張栻傳》和《張宣公年譜》記載,張浚日夕讀《易》,親自教授張栻。所教莫非仁義忠孝之實。宋高宗曾問張浚:“卿兒想甚長成?”張浚回答說:“臣子栻年十四,然脫然可語聖人之道。”張栻一直跟隨父親張浚,十幾歲時就能為父親出謀劃策,許多父親的幕僚都自愧不如。張栻寫“連州八景”詩時才不過十三歲,此詩一出大受當時連州知州王大寶的欣賞,不但收他為學生,還以經制錢資助他們父子倆。

張浚在連州住的是濯纓堂,故址現在已無法找到。據《連縣誌》記載,連州的巾峰山是個風景區,山麓在唐代是著名的海陽湖,半山腰曾經有個讀書堂,即為先祖張栻研經求學之所。張浚曾在海陽湖留下一塊遊覽題名的碑刻,文為“紫岩張浚攜子栻游燕喜亭。陽山唐賦、陳宗諤、歐陽獻可、歐陽湘,武夷宋翔,湘僧元真、蜀僧宗范、大祁同來,皇宋已巳清明前一日浚書”。張浚手寫的這個碑刻本來是很珍貴的,但一度湮沒了,清代金石學者翁方綱找了7年,才從列秀亭廢牆下發掘出來。

面對連州的奇山秀水,張栻不禁詩興大發,他根據湟川沿岸之景,擇其最著名的八處,作《湟川八詠》,定“湟川八景”。即:巾峰遠眺、圭峰晚靄、秀岩滴翠、崑湖疊獻、靜福寒林、楞伽曉月、雙溪春漲、龍潭飛雨。

巾峰遠眺 巾峰在城東3公里處,形如巾幘,又曰翠巾峰。崔巍百仞,俯覽一州。先祖張栻登臨此地,作《巾峰遠眺 》一首:“我聞路將軍,威稜著湟水。又聞韓吏部,風流遺燕喜。徘徊巾峰阿,遐想千古意。天地多黃埃,憑欄頻徙倚。”詩中路將軍即漢伏波將軍路博德。他曾率領軍隊由湟川水路南下平定廣州。韓史部即唐代文學家韓愈,他曾被貶為陽山縣令,而來連州遊玩並作《燕喜亭記》以傳世。巍巍巾峰山因為有了張栻這首《巾峰遠眺》而成為當時一大風景點。此景至今遊人不斷。

圭峰晚靄 連州城西15公里處,有孤峰拔地,陡峻峭削,形如信圭者,故曰“圭峰”。該峰周長1.5公里,高330多米,蔚然森秀,直逼雲霄。山下一水清澈如鏡,四勢疊嶂,平岡迴環,峙立儼若兒孫。薄霧煙雲繚繞,蒼翠襲人,景為“圭峰晚靄”。

※本文作者:桎木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