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州:詠詩定景傳佳話



秀岩滴翠 秀岩一名“大雲岩”,在城西3公里處,岩外有古寺,曰“大雲寺”。前有河,其深處曰“龍潭”。岩中故有神鍾,岩外四面皆石,形如伏龜。岩內石竇數孔,環回而入,中有石室一所,石枕榻皆天然,俗呼為“仙人床”。岩頂鍾乳道垂,長短不一,叩之鏗如銅鐘。石竅苔蘚中有岩溜點滴,四時不涸,如滴翠然,景曰“秀岩滴翠”。這裡前臨湟川,後靠秀岩,風景宜人,為宋、清兩朝人們游宴之所,洞中現存四十多幅珍貴的摩岩石刻,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昆湖疊獻 昆湖山,別名天際山。在城西25公里處,群峰疊嶂,秀插雲天。日暮煙霞繚繞,蒼崖翠岫,森若畫圖。山下碧水瀠洄,溪流曲折,春夏積雨匯聚成湖,故曰“昆湖”。山半有集靈廟,登臨俯視,湟山湟水盡入雙眸。山下樹木芊綿,別開境界,景曰“昆湖疊獻”。

靜福寒林 靜福山又名“抱福山”,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在連州城北20公里之保全村。峰巒環抱,松柏蕭森,後梁廖沖曾棲息於此,相傳白日飛升,後人祀之於靜福寒林。其煉丹處“廖仙岩”距靜福山3公里,古松峭壁,炯絕塵囂,苔蘚斑剝,中猶有丹爐遺蹟。福山內有天衢毓秀、福字回瀾、泉源伏虎諸勝,名曰“福山八景”。前人登眺者,題詠殆遍。景曰:“靜福寒林”。

楞伽曉月 湟川三峽之一的 楞伽峽,在城南7.5公里處,兩岸峭絕,鍾乳倒垂,石竅玲瓏,岩溜飄灑,扁舟過此,丹楓綠蘚,冷翠含香,夜闌月吐如珠,光涵山壑,雞鳴送曙,皓魄西斜,漠漠曉煙,隨波上下,岩際倒懸,觀音仙人仰臥,丁蘭貞女諸石,形容逼肖,巧妙天成。景曰“楞伽曉月”。先祖張栻有詩讚曰:“小艇溯江流,沉波萬仞泓。把酒挹霄漢,楞伽月正明。山空人寂寂,漠漠曉煙平。鼓腹傲皓潔,照我心膽清。”


雙溪春漲 雙溪在龍津門外,因湟水與高良水分流得名。與鰲魚潭上之濯纓亭相對,南宋建有“雙溪閣”,後人因難以蹇裳,復築雙溪橋於閣下,景曰“雙溪春漲”。雙溪閣坐西南、向東北,正門朝著雙溪。溪水清澈緩流,到了三春積水時,若站在閣中觀景,但見雙溪波瀾起伏,津涯浩蕩,構成了一幅奇特的畫面。先祖張栻曾題詩描繪“雙溪春漲”的景色:“春杪溪漲流,雙支交蕩漾。魚龍競蹴踏,波濤連渺莽。行人慾齊川,袖手嘆河廣。安得萬斛舟,為吾乘浩蕩。”建雙溪閣時,能工巧匠用兩條約一米長的石料鑿了一副以“雙溪”為題的對聯鑲在雙溪閣正門的兩側:“雙眼豁開看,往來過路人,此岸登彼岸;溪流分瀉到,點滴歸源處,兩河統一河。”據說這副對聯也是張栻擬寫的,它寓含哲理,又形象地描述了站在“雙溪閣”上所看到的景色,以及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的行人。明朝景泰年間進士,工部右侍郎孔鏞在湟川八景中也有“江分雙帶漲春流”的詩句詠贊雙溪。先前,鄉人進城趕圩多要從一條青石板路經過“雙溪閣”,走累了在“雙溪閣”里歇歇腳,從閣上不但能看到兩河匯流的“雙溪”,還能飽覽連州城美麗動人的景色。雙溪閣幾經風霜,至今完整地保存下來。不過,青石板路早已沒人“光顧”,更沒人再走那搖搖晃晃的浮橋。取而代之的是連州城南大橋,農民來趕圩也不用挑擔、走路了,可直接搭車進城。

龍潭飛雨 連州東南20公里處,下有潭,曰“龍湫潭”。山谷洞開,平田數頃。嶺半有懸流飛瀑如下雨,然寒光直瀉,白浪卷空,水源浩蕩,經冬不竭。前人有“飛雨龍潭暑似秋”之句,言其水氣凜冽也。旁有古廟,內祀龍王,景為“龍潭飛雨”。

八百年過去了,連州八景只剩下了四處尚存:“巾峰遠眺”、“秀岩滴翠”、“雙溪春漲”、“楞枷曉月”。雖然只剩下了四景,然而張栻為連州八景所題的詩文卻已載諸了史冊流傳千古。張栻以博學多才、勇於從義而彪秉史冊,他的湟川八景詩已成為了連州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本文作者:桎木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