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城市布里斯班



下午,去郊外考他山( COOTHA MOUNTAIN)鳥瞰布里斯班市容,布市人引以為自豪的住宅風格多元化景觀盡入眼底:城內既有現代的高樓大廈,又有殖民時期的古樸老屋;幢幢高樓靈動而張揚,座座別墅古典而含蓄。蒸騰在城市上空的不僅是繁華熱烈的都市氣氛,更有寧靜恬淡的鄉鎮風味。花花綠綠的一片,襯著青山綠水,映著藍天白雲,豐富多彩是蘊含著恬靜和諧。在澳大利亞,工作在城中,居住在郊區是一種普遍的時尚。由於交通方便,加上崇尚獨立,人家的住宅並不象中國的城市那樣連片建造,也不象中國鄉間別墅的重門疊院、深奧莫測,一幢幢外型別致的小別墅散落在公路二旁。小別墅的建築面積一般在200--300平方米,單層,下面是車庫,沒有圍牆,只有草坪,整個別墅就座落在如錦繡如夢幻的花木叢中。房屋多採用裝配式結構,四壁大多是荷綠或奶黃色的混凝土牆,屋頂就五花八門了。或是混凝土板,或是大平瓦,也有金屬頂的,屋頂的顏色更見百花齊放,或藍或黃,或橙或棕,不像中國的一式黑不溜秋,格調悠雅別致。多元文化自有多元文化的看點,大度包容、鼓勵競爭,帶來的是活力和創新。

夜來在街區閒逛。過了5:30,幾乎所有的商店都停止了營業,街上的行人也漸見稀少,街頭卻華燈齊放,給城市添加了另一番神韻。打烊了的商店依然燈火通明,隔著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甚至還有正在播放的電視機。夜深了,人靜了,滿街的燈火卻依舊,仿佛一群忠誠的衛士,不知倦意地守衛著寧靜和安詳。

在布里斯班逛大學

在布里斯班逗留的日子裡,同事中有人突發奇想,提出要參觀澳洲的大學,看一看國內日漸升溫的“澳洲熱”究竟何種景象。熱情的東道主很快安排好了一切。

順著寬闊的林蔭大道,汽車很快駛入了草木芬芳的布市郊外。澳州的大學並無高大的圍牆,無邊的綠樹勾畫出的學校的框架;澳州的大學也沒有壯觀氣派的校門,既沒有北大那樣金碧輝煌的門樓,也沒有清華那樣高傲挺拔的照牆。幾幢教學樓圍成了園環型的中心廣場,其中一座建築的牆上釘著一塊銅牌,端莊地刻印著“QUEENSLAND UNIVERCITY”的一行文字,校園裡也沒有什麼高樓大廈,體形龐大的圖書館竟然是裝配式的頂棚建築。這就是始建於1910年的昆士蘭大學,這就是澳洲八強之一的昆士蘭大學。

沒有圍牆的校園,面對的是開放的世界,從古以來被稱為“象牙之塔”的高等學府也如同春潮般涌動著開放、創新的理念。澳洲的大學肩負著教學和科研二大任務,實際承擔著大學和研究所的二大功能,學校的聲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研的能力和水平。我們首先訪問的化學研究所,她的主攻方向是生物藥品的研製。在國人的概念里,無非是從富含某種藥用成分的動、植物體中提取、濃縮、加工,然後開發成一種奇貨可居的新藥。澳大利亞人走的卻不是這么一條路,他們先是從動、植物體中提取有效成分,經過藥理、病理試驗,確證它的功效、禁忌和使用方法。接下來的一步,就是用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廣拓原料途徑,尋找動、植物的替代。與傳統的方法相比較,新藥開發的周期要長,投入的開發費用也會急劇增長,這一點誰都明白。但他們為什麼近路不走走遠路?回答十分簡單,卻又讓人感到震撼:植物、動物和人一樣具有生存繁育的權利!為了生存的美好,人與自然必須融洽地和諧相處,更何況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解決原料供應,為藥品的工業化生產鋪平了道路,原料源源不絕,製造成本自然日漸下降,既保護了生態,又澤惠了公眾,一舉而三得,何樂而不為焉!

在市場經濟浪潮席捲的澳洲,社會的需求為大學的科研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課題,也為無數名不見經傳的研究所提供了脫穎而出的絕好機會。昆士蘭大學有一個核磁共振研究所,專門開發醫用核磁共振儀軟體。因為達到了仿真的精確程度而大大提高核磁共振的造型性能,德國西門子公司每年都與之簽訂數千萬美元的訂單,而本校的精密鑄造研究所也因為使用了這一軟體而大大提高了醫療器械的質量和性能水平。大學搞科研,經費哪裡來?據校方介紹,大學的開支60%來自政府撥款,40%則來自科研項目--由企業提出科研任務並提供研究費用。科研年年搞,層次年年高,人才從哪裡來?聰明的澳大利亞人把目光盯住了善於接受新事物的下一代,從學生抓起,在培養中提高。據昆士蘭大學學生處介紹,澳大利亞的大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可以申報科研項目,只要選題得當,都可以得到科研經費的支持,這在國內似乎不可想像。長期以來形成的母雞孵小雞式的教學方式,讓我們的眼睛多少蒙上一層充滿愛憐的霧障。無論是老師,還是學校的領導,在大多數國人的眼裡,二年級的大學生乳臭未乾,象是一隻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雞,面對著陌生的世界手足無措,懦弱、嬌嫩,甚至還有點懶惰。學校對學生的定位是如此的天差地別,誰又會去不識事務地磨練他們敏銳的觀察力、發掘他們激揚的創造性?

※本文作者:sun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