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詩意的鄉間


牐犓的詩歌是以詩歌的境界寫就的史詩、小說和童話,行走在他經營的字裡行間,我們像在捧讀一段歷史,一個故事,一顆童心。從這類詩歌里,我們能從《遐想屈原》里看回遠古,從《光輝歷程》、《寫給父親的負傷日》、《八月河》、《毛澤東組詩》等解讀出中國解放戰爭史,從《三棵麥子》里看到三年自然災害,從《爹蹲著》洞察到農民命運的變遷,從《我的家在膠東以東》品讀出膠東的歷史,從《陶罐》縱觀其村史家史……同時還有許多小說一樣的詩歌,要么典型要么深刻,用平凡人的故事作砧木嫁接一段新奇,諸如《麥客》、《瓦匠》、《四川人》、《王二嫂的兒子王貴》、《春望》等。不或之年後來的一些被他自己稱為練習的詩歌,是在鄉土詩的基礎上加了童話等其他元素,呈現出一種蠻荒原始的美感,是童話詩也是詩童話,像《麥子的花冠》、《冬天》、《會勸戒的牛》、《土地》等。
牐牪換蛑年心裡裝滿對生活對詩歌的熱愛,勞作行走於熱戀的土地,在他眼中一人一物一草一木總關情,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動容。平實的語言,樸實的動作,熟悉的人物經詩人點撥變得鮮活靈動,我們在獲得閱讀快感的同時,更多了一份激動和心酸膠合的複雜心情,像在聽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如泣如訴,心靈恆久麻木的神經會在他詩歌的感召下驚醒。詩人徘徊在陪伴養育他的父母、親人、鄉土的溫暖里久久不能自拔,沉浸於一種刻骨銘心的愛恨情仇,不厭其煩地寫生養他的爹娘,不捨得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在《爹娘》那首詩里,娘割把韭菜熬湯/娘輕輕在鍋沿兒上/磕著雞蛋/娘的筷子/輕輕攪著碗/爹蹲著給娘燒火/爹用一根草/點燃嘴裡的旱菸。這份摯愛已化作血脈在詩人的身體裡流淌。我捧起的一捧土裡/有爹娘脫落的牙齒/有爹娘撒下的血汗/我捧的不是爹娘的土/我捧起爹娘的/骨灰/我是碑/鏨爹刻娘!同一首詩里傷心的石碑鐫刻著對土地的深情。愛之外,蕩漾著對世俗對鄉病的痛,愛之深切,怒其不爭。這樣的情感在《得病的村子》、《一把鎖》、《離婚》、《恐怖的村子》等都有所表現。這一切無不說明農民詩人依戀土地,摯愛生活,善待生活。他沒有被生活中的不順意所困惑,從生活磨礪中提煉詩歌元素,反映農民生存現狀。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詩人是富有的,是豁達的精神濟世者。

牐犚皇資歌必須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正如一首曲子,只有撥動琴弦別人才能識其悠揚。能達到這種境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通過鮮活的生活尋找切入點。我們的詩人做到了,從他的詩里我們很輕易就能把握一種生活一種感覺一種意境,詩人被自己的生活感動了,我們被詩人的文字感動了。在他的詩歌里我們捕捉到獨特的磁場效應,順應他的意識流向不由自主地進入他的詩歌、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欲罷不能。在《我的詩來自哪裡》[組章],詩人被《父親》、《母親》、《哥哥姐姐》、《故鄉》、《鄉音》、《鄉俗》、《麥子》感動著:母親的手勢搭在春天的額頭/六月的麥浪高過河水……我在蕎麥地里奔跑/熟睡的哥哥姐姐躺在蕎麥葉上……誰家的孩子沒有了母親/大媽和嬸子比繼母還親……油鹽醬醋的過日子/一把泥土也是一把面/鄉俗是些樸素的道理/給俺的感覺句句是詩/原來母親就是一所學校/只是她沒有端起書本。這種震撼從有些詩歌的題目也能窺見一斑,像《捧讀鄉土》,好一個沉甸甸的“捧”字,對鄉土的虔誠與感動躍然紙上。詩人自己最喜歡的那首《麥嬰》,是寫詩人自己的:田野里的拾穗者/揀我零亂的秸桿回家/用編織稻草人的手指/為我的骷髏還原/她的乳汁如膠似漆/我的美麗白骨血肉豐滿/我是她小木床上的麥嬰/那個躺在門板上午睡的莊稼人/我認作了父親/他用一桿老秤/秤我四月四日四斤四兩的魂魄……他把自己比作了一個“麥嬰”,被父母被土地感動得涕淚交流。一首好詩是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結合,讀不或之年的詩,我們不難發現感性之上升華的理性光芒,主題鮮明的詩歌,是被意境感染出來對文字真實的駕御,從生活里挖掘詩意,用對生活的熱愛加以潤澤。

※本文作者:怡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