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魅力──《詩人哲學家》前言

哲學的魅力──《詩人哲學家》前言

哲學是枯燥的嗎?哲學是醜陋的嗎?哲學是令人生厭的東西嗎?——在我們的哲學課堂上,在許多哲學讀物的讀者心中,常常升起這樣的疑問。

當然,張歸有一些真正的哲學愛好者,他們慣於在哲學王國里信步漫遊,流連忘返。在他們眼前,那一個個似乎抽象的體系如同精巧的宮殿一樣矗立,他們悠然步入其中,與逝去的哲學家的幽靈款洽對話,心領神會,宛如摯友。

且不論空洞乾癟的冒牌哲學,那些概念的木乃伊確實是導的,令人生厭的。真正的哲學至少能給人以思維的樂趣。但是,哲學的鬼力僅止於此嗎?詩人在孕育作品時,會有一種內心的顫慄,這顫慄又通過他的作品傳遞補到了讀者心中,哲學家能夠嗎?

人們常常談論藝術家的氣質,很少想到做哲學家也需要一種特別的氣質。人處在時間和空間的交叉點上,人微言輕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卻嚮往永恆和無限。人類最初的哲學興趣起於尋找變中之不變,相對中之絕對,正是為了給人生一個總體說明,把人的瞬息存在與永恆結合起來。“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我們是誰?”高更為他的一幅名作寫下的畫題可說是哲學的永恆主題。追究人生的根底,這是人類本性中固有的形上學衝動,而當這種衝動在某一個人身上異常強烈時,他便是一個有哲學家氣質的人了。

哲學的本義不是“愛智慧”嗎?那么,第一,請不要把智慧與知識混同起來,知識關乎事物,智慧地關乎人生。第二,請不要忘記這個“愛”字,哲學不是智慧本身,而對智慧的愛。一個好的哲學家並不向人提供人生問題的現成答案,這種答案是同有的,毋寧說他是一個偉大的提問者,他自己受著某些根本性問題的苦苦折磨,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倦地尋找著答案,也啟發我們去思考和控索他的問題。他也許沒有找到答案,也許找到了,但這並不重要,因為他的答案只屬於他自己,而他的問題卻屬於我們大家,屬於時代、民族乃至全人類。誰真正愛智慧,關心生命的意義超過關心生命本身,誰就不能無視或者迴避全提出的問題,至於答案只能靠每個人自己去尋求。知識可以傳授,智慧無法轉上,然而,對智慧的受卻是能夠被相同的愛激發起來的。我們坊一位哲學家的書,也許會對書中聰明的議論會心一笑,但最能震撼我們心靈的卻是作者對人生重大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諱的揭示,以及他尋求解決途徑的痙南昌又不折不撓的努力。哲學關乎人生的根本,豈能不動感情呢?哲學探討人生的永恆問題,又怎會沒有永恆的魅力?一個人從哲學中僅僅看到若干範疇和教條,當然會覺得枯燥乏,而且我們可以補充說,他是枉學了哲學。只有那些帶著淚和笑感受和思考著人生的人,才能真正領略哲學的魅力。

當然,這樣的哲學也必定閃放著個性的光彩。有一種成見,似乎哲學與個性是不相容的,一種哲學把哲學家本人的個性排隊得愈徹底,愈是達到高度的抽象和普遍,就愈成其為哲學。我們讀文學作品,常常可以由作品想見作家的音容笑貌、愛憎好惡,甚至窺見他隱秘的幸福和創傷。可是,讀哲學著作時,我們面前往往出現一張灰色的概念之網,至於它由哪只蜘蛛織出,似乎並不重要。真的,有些哲學文章確實使我們永遠斷了一民作者結識一番的念頭,即使文章本身不無可取之處,但我們敢斷定,作為一個人,其作者必定乏味透頂。有時候,這可能是誤斷,作者囿於成見,在文章里把自己的個性隱若了。個性在哲學裡似乎成了一種可羞的東西。詩人無保留地袒露自己心靈里的每一陣顫慄,每一朵浪花,哲學家卻隱瞞了使他思考的動機和思考中的悲歡,只把結論拿給我們,連同事後追加的邏輯證明。誰相信人生問題的答案能靠邏輯揄求得呢?在這裡,真正起的是親身的經歷,切身的感受,靈魂深處的暴風驟雨,危機的和覺醒,直覺和頓悟。人生最高問題對於一切人相同,但每人控索的機緣和途徑卻千變萬化,必定顯出個性的判別我重視尋求真理的過程基於重視真理本身。“萊辛的句名言佳句對於哲學家倒是一個啟發。哲學家不是一份真理的清單,而恰恰是尋求人生真理的過程本身,這個過程與尋求者的個人經歷和性格密不可分。我們作為讀者要向哲學家說同樣的話:我們重視你的人生控索過程甚於重視你的結論,做一個誠實的哲學家吧,把這過程中的悲歡曲折都展現來,藉此我們與你才有心靈的溝通。我們目睹了你的真誠的探索,即我們不贊同你的結論,你的哲學對於我們依然有吸引力。說到底,我並有在乎你的結論及其證明,因為結論要靠我們自己去求得,至於證明,稍微懂一點三段論的人誰不會呢?

※本文作者:周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