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方言

方言

漢語作為一個語種是國語(國語)以及眾多方言的統稱,中國國內語言學家根據漢語分支的不同特點,一般把漢語劃分為傳統的七大方言,將官話、閩語、粵語、客語、吳語、贛語、湘語等列為漢語主要方言。關於漢語方言的地位,中外學者一直存在爭議。因為按照語言學的一般觀點,若兩種話語間不能直接通話,則這兩種話語可定義為兩種不同的語言;若兩者間有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可以直接通話,則兩者可定義為同一種語言的兩種不同方言。國際上還把漢語細分為13種語言,就是閩東語,晉語,北方話,莆仙語,徽語,閩中語,贛語,客家話,湘語,閩北語,閩南語,吳語,粵語。

即使語言學還可細分數百種方言,然而實際上,習慣上所稱的“漢語方言”相互之間或與標準漢語之間無法互通,語言距離往往比歐洲同一語系之下的各種語言之間還要遠[69]。例如一個只會葡萄牙語的和另一位只會西班牙語的人大致尚可溝通,但若僅懂贛語的人和一僅懂粵語的人互相對話,幾乎是無法聽懂對方在講什麼。在地理上的方言分別也是同樣狀況,操官話或西南方話,或許相隔幾百公里的人還可可以相互口頭交流;然而在中國南方的許多地區,尤其是山區與地理區隔可能以方言相互口語交流卻非常困難,相同語言在某些地區語音和辭彙的變化也是很大的。極端一例,在福建某地因丘陵地相隔,雖只有數十公里的當地居民,也許已經不能互相口頭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