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手抄報:漢字的構造

“她”是現代漢語裡常用的一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國古代沒有這個字,只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了它。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么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大雅·棫樸》亦云:“周王壽考”。

假借:此法簡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又如“聞”,本意是用耳朵聽的意思,《大學》中就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後來被假借成嗅覺動詞。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總而言之,以上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們群策群力歸納出來的文字學理論,其所含的漢字構成法則,並非一人獨創,是人們在使用過程中長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體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