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民族精神黑板報:解讀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質的凝聚和集中表現,是一個民族漫長經歷的歷史積澱和升華,它滲透到民族的整個機體裡,貫穿在民族的全部歷史長河中。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民族的宗教、倫理、風俗、科學、藝術等具體內容的共同特質和標記。中華大地,民族眾多,各民族都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為中華文明的繼承與弘揚奉獻了自己的智慧、心力和汗水。現在中國的56個民族,都是古代民族在中國歷史的大環境中,經過長期的相互吸收、演化、發展而形成的。中國各民族在長期共同創造中華的偉業中,共同鑄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從遙遠的古代起,我國各族人民就在實踐中逐步建立了緊密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繫,各民族在共創中華過程中的貢獻,主要通過族體上的相互吸納、對中國邊疆的共同開拓、經濟上的開發和相互促進、對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體現出來;在近代歷史上,邊疆地區的各少數民族更是在反對侵略、保衛中華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各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革命的各歷史階段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民族精神,正是隨著我國各民族共創中華偉大事業的發展深入而日益發展和逐漸形成的,是中國各民族共創中華的偉大實踐在各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集中反映。

中華民族精神是由中國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滲透在其血脈、貫穿其悠久歷史、熔鑄在燦爛文化及光榮革命傳統之中的性格特徵和意志品質,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從發展階段及其形態上看,中華民族精神大致經歷了古典民族精神、近現代民族精神、當代民族精神幾個階段。古典民族精神反映的是各民族自然經濟、宗法社會條件下道德至上、貴和求穩的守成精神;近現代民族精神體現的是各民族在內憂外患擠壓下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精神;當代民族精神表現為經濟全球化和改革開放背景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開拓創新精神。從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看,愛國團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博大寬和、兼容並蓄、勤奮睿智、剛健有為、堅忍不拔等等,都是貫穿古典、現代、當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主要集中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中華民族精神表現為各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國各民族都無限熱愛自己的家園,嚮往與自己有千絲萬縷聯繫的中原地區。歷史上,各民族所反映出的對中原地區的向心力,經過各族人民長期對中原地區以及廣大邊疆地區的共同開發、建設和保衛,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支撐下,我國歷史上雖然有多次分裂,但統一始終是主流。特別是在近代歷史上,雖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政治挑唆、物資利誘、武力威脅,但各民族人民始終堅守邊疆,最終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無數次陰謀,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在長期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中,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國各民族深入人心的民族意識,是各民族共同建立和保衛祖國的強大動力。

其次,中華民族精神還表現為各民族追求祖國統一的團結互助精神。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出現過相當長的大統一時期,也有不短的時期處於地方政權割據分裂狀態。分裂給各族人民的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破壞,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災難。因此,追求團結統一和共同發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孔孟大一統思想,這種思想以華夏的統一為核心。到十六國南北朝時,少數民族的一些統治者,也提出過統一的思想,並為實現統一進行了不懈努力。此後,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在分裂時期,不管其動因是什麼,許多民族的統治者都以統一中華為己任,以建立統一的中華政權為最大的光榮。眾所周知,除了漢族建立過統一的中華政權外,蒙古族、滿族等少數民族也建立過長時期統一的政權。以中華統一為正常,以分裂為異常,已成為各民族的共識,這種共識為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中華民族歷來還十分珍視民族團結,相互尊重各兄弟民族的風俗習慣,而且主張平等地對待其他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並與之和睦相處。早在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反映了中華先民希望天下太平、同其他民族友好相處的願望,表現出天下一家、與人為善的博大情懷。這種追求和平的風範,表明了中華民族對民族、國家利益的獨特態度,即民族、國家整體利益的獲得和維護只能建立在各兄弟民族之間的攜手共進和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的基礎上,主張以道德為教化之本,以治理好自己的家園為前提,並在此基礎上感化其他民族和國家,以達到“協和萬邦”。這種態度使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各兄弟民族始終保持著持久的親和力、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