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民族精神黑板報資料:“八榮”精神

魯迅也寫下“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許多先烈與英雄模範人物努力實踐服務人民的宗旨,如雷鋒、焦裕祿、時傳詳、孔繁森等,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也特彆強調“以人為本”,在“關注民生”方面身體力行。這樣,就將樸素的民本精神升華為服務人民的精神,構成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

“以崇尚科學為榮”——科學與學習精神

中華民族是崇尚科學的。孔子早就主張“不語怪力神”,不信神仙鬼怪。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有過火藥、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等偉大發明;在古代的水利工程、數學、建築學、天文學、醫學、農學、紡織術、造船航海術、制瓷術、造紙術、冶煉術等方面曾有過輝煌成就,不少領域曾領先於世界;創作出《本草綱目》、《齊民要術》、《天工開物》、《農政全書》、《九章算術》等科技著作;湧現出以李時珍、畢升、沈括、祖沖之、宋應星等為代表的古代傑出的科學家群體。藉助於唐宋以來開闢的陸上絲綢之路及後來的鄭和下西洋及海上絲綢之路,中華民族以開放、博納的胸懷接納了不少當時國外先進的科技文化。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民族的科學精神有所衰落。五四運動,先進的中國人請進了“賽先生”(科學),引發了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科學精神在神州大地上再現曙光,並對中華民族產生深刻影響。我們黨一貫倡導科學精神。毛澤東一生對科學寄予特別厚望,在他的著作中到處可見“科學”這一概念,他在方法層面上提出“惟有科學的態度和負責的精神,能夠引導我們民族到解放之路”;在具體科學知識層面上,他建議毛岸英兄弟“多向自然科學學習,……總之,注意科學,只有科學是真學問,將來用處無窮”。?

鄧小平也強調“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光輝論斷,黨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號召建構“學習型社會”。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與社會歷史進步的重要革命力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綜合競爭力高低的重要標誌。要振興中華、強國富民,就要發展科學技術,確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社會氛圍,提升科學素質。缺乏這種科學精神與學習精神,民族精神就缺乏了時代性。

“以辛勤勞動為榮”——勤勞勇敢精神

中國人歷來以勞動為榮,是一個崇尚勞動、刻苦耐勞、勤勞勇敢的民族。墨家就反對不勞而獲,主張自食其力。相傳在遠古時代,神農氏就“教民農作”,教給人民耕作方法。《史記》中有“舜耕歷山”的記載,頌揚了古聖賢以身作則、勤於勞作的高尚品德。大禹治水在外一共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體現了勤勉奉公、刻苦耐勞的精神。李大釗曾說,我認為人生求樂的方法,莫過於尊重勞動。北山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堅忍不拔、刻苦耐勞的民族精神風貌,毛澤東在《愚公移山》一文中對此評價很高。毛澤東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勤勞的民族”,又說:“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鄧小平一貫倡導勤勞致富的原則。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光榮,勞工神聖。沒有勤勞勇敢的精神,就沒有中華民族的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與光輝燦爛的精神文明的產生。黨培育產生的南泥灣精神、時傳祥精神、大慶精神、航天精神等,無不閃耀著勞動的光輝。黨的十六大報告也提出“必須尊重勞動”。今天我們已邁進信息網路時代,但勞動精神並未過時,勤勞勇敢精神仍是我們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