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民族精神黑板報資料:“八榮”精神

“以艱苦奮鬥為榮”——艱苦奮鬥精神

中國先賢歷來倡導、實踐一種先憂後樂、鞠躬盡瘁、不屈不撓、自強自立、勤儉樸素的精神。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但卻幾度衰微幾度崛起,巍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這種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韓非子》說堯的主要美德是儉樸、愛民。他雖貴為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卻住茅草屋、喝野菜湯、吃粗米飯、用土碗土缽子。儒家倡導積極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效法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來勉勵自己不斷進步,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命題。中國歷史上曾湧現出眾多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仁人志士,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這種偉大精神。孟子曾列舉過不少受困厄而自強不息、有所作為的人物,認為只有通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磨鍊,才會有大作為。他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貪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激勵後人的不朽座右銘。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也列舉了歷史上一些處逆境而奮起、遇厄運而發憤著書的先賢。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還會升華、轉化為傲然卓立、至大至剛的民族氣節。此外,中國歷史上關於勤儉節約、視勤儉為美德的思想也很多,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等。我們黨的領袖和英雄模範人物,都是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典範。毛澤東曾以五代梁將韋睿“不貪財”、艱苦樸素的事例教育幹部。他多次號召“堅持艱苦奮鬥,密切聯繫民眾”,“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等。可見中華民族的艱苦奮鬥、勤儉樸素的精神同樣源遠流長。在物質條件大為改善的今天,這一精神在不少人中有所淡化,驕奢淫逸之風有所抬頭。因此,今天在全社會倡導艱苦奮鬥精神,有很大的現實針對性。

總之,“八榮”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為弘揚、提升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我們也只有從“八榮”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內在一致性的角度去解讀“八榮”,才能領會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精神含量,也才會深刻理解“八榮八恥”提出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