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手抄報:強化理論在語文教學的套用

強化理論又叫做“行為修正激勵論”。它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新行為主義理論。斯金納認為強化有兩種類型,通過呈現刺激增強反應機率是正強化又叫積極強化,通過中止不愉快條件來增強反應機率就是負強化又叫消極強化。強化通過強化物發生作用,一級強化物滿足人和動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和水;二級強化是指任何一個中性刺激如果與一級強化反覆聯合,它就能獲得自身的強化性質,如特權、社會地位、財富、名譽等。強化還可分為外部強化和內部強化,在教學中前者是由教師、同學、家長、學校等施予學生身上的強化手段,後者則是學生的自我強化,即學生在學習中由於獲得成功的滿足而增強了學習的成就感與自信心,從而增強了學習動機的強化。

強化理論在教學中有很強的激勵作用,曾經在美國中國小中掀起強化教育的熱潮。教師靈活地運用強化物及強化規律,將強化理論與教學實踐巧妙結合,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塑造學生行為,改善師生關係。語文教學相對其他學科的教學更具人文性,教學方式方法更多樣,因此教師如果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強化物,例如,微笑、言語的鼓勵、適當的體態語言,或者小小的物質獎勵等,給學生的學習行為以正強化,能夠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挖掘和發揮他們的內在潛能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適用於語文教學的負強化方式對學生的不良行為予以糾正,如特級教師魏書生規定學生犯錯誤要寫字數不等的明書,從而降低不良行為發生的頻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強化理論的運用可以作多方面的探索。

(1)學習目標強化

斯金納認為,人類滿足需要,指向目標的行為是複雜的,是由一系列單個要素組合而成的,如果把總目標規定的複雜行為過程,分解成許多步驟和小目標來完成,每完成一個小步子,實現一個小目標,就給予及時的肯定鼓勵,然後再開啟下一步的目標,使每一階段、每一步驟行為的積極性得以保持鞏固,就可以達到有效地控制、矯正和改變行為的目的。語文教材的編寫正是由課文到單元再到板塊,是一個包含諸多要素的整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終點目標和階梯式目標,運用“小步子原則”,前一步的學習為後一步的學習作鋪墊,兩個步子之間的難度相差小,因此學生很容易得到成功,並建立起自信。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目標與其重要的社會意義之間的聯繫,當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就會表現強烈的求知慾望,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在文言文,現代文閱讀及作文等老大難的教學中,採用步步強化向終點目標靠近方法,讓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適時的矯正學習偏差少走彎路,往往更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學習方法強化,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會學”,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外部強化,更要注重學生的內部強化,教給學生適當的強化學習的方法十分必要,有助於學生塑造良好的學習行為,在以後的學習中自覺增加好的學習行為的頻率。例如在古文教學中,有大量知識需要記憶,教師可以通過教學一天后對教學內容簡要複習一次,一周后在回顧一次,一月後再複習一次,這樣就在學腦中形成了長時記憶,不至於學的快忘得也快,到聯考時再拚命複習。同樣在其他語文知識點的學習上也可以採用進行類似的間歇強化的方法。學生能夠利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自我強化,教學可以事半功倍,另外再輔之以多種多樣的外部強化,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目標開展演講,辯論,朗誦等強化學習的活動,通過外部和內部的綜合來強化學生的行為,增強語文教學活力,提高語文教學效能。

(3)知識遷移強化

斯金納認為強化有兩種作用,一是促進行為的獲得,另一作用就是促進已經獲得的行為的有效保持,有機體學會一種行為以後,還需要經一部強化才能有效地保持這種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進行有效的遷移,才能保持最想要的那種行為,因此安排多種強化程式就顯得尤為重要。語文教學中經常出現的“課上學生懂課下學生忘”的現象,可能就是沒有進行有效遷移的結果。遷移強化要求教師提供學習材料,對學生已經習得的行為進行變式練習並予以及時反饋。如在教學生閱讀時,為了讓學生掌握文章前後照應規則,教師先以一篇例文讓學生習得此規則,學生當時掌握了,但是如果到此就停止了,學生不久就容易忘卻。那么,為了讓學生保持已經習得規則就必須進行適當的遷移,教師可以出示幾種不同的情境的文章,變換規則使用的環境,加強學生的辨識力,還可通過寫作前後照應的文章來強化學生對規則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