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教黑板報資料:尊師重教是美德

尊師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古代,老師在社會中有相當高的地位。古人所列舉的應該受到特別尊崇的對象是“天地君親師”,老師占有一席。民間“俗以天地君親師五者合祀,比戶皆然”。儒家經典《白虎通義》特彆強調:人有三尊,君父師是也。老師被列入與君、父共同受特殊尊敬的行列。教育界的祖師爺孔子,更被尊稱為“至聖先師”,即使是天下至尊的皇帝,對他也要頂禮膜拜。

下面,我們就說說我國古代有關尊師敬長的故事。

我國古代有一套學生尊師的禮則。學生入學,先要行拜師禮。清代的拜師禮儀是,在學堂的正中擺好桌子,學生拿著“贄”(見面禮)在學堂外等待,老師出來召見,學生進去獻贄於桌上,先向先師孔子牌位跪拜,然後向老師行跪拜禮,老師站立以揖禮相答。以後每天早晨入學堂,晚上出學堂見到老師,都要對老師作揖行禮。堂上先生提問,必須站立起來回答。向老師請教也要起立,老師講解,要垂手恭聽,命坐,再坐下。這種起立,恭聽的禮節一直延續到現在。

學生尊敬老師,虔誠從學,受到全社會的崇尚。宋朝時有一叫楊時的人,師從理學家程顥,虛心求教。後來程顥不幸去世,他悲痛萬分,設靈位祭奠。為繼續深造,他又以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一天,楊時約他的朋友游酢前去向程顥請教,剛好天降大雪,到程家時,又正好程頤休息。楊時為了不影響先生休息,悄悄立於門外等候。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有一尺多厚,楊時與游酢已成了雪人。二人尊敬體貼師長,誠心求學的行為,感人至深,被譽為尊師重道的楷模。這就是“程門立雪”這一典故的由來。

老師所以受到特別的尊重,還由於古人有這樣一種觀念,即老師對於一個人賴以安身立命和處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除了受家庭父母的教養外,還要靠老師的教導和栽培,是老師教給學業,技能及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使自己一生受益。所以古人說:“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師,三者而已……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力有所不及處,賴師之教爾,故師之德配君父”。把老師的恩德比之於父親,因而老師不但有“恩師”之稱,而且被弟子稱為“師父”。“德業之師,以父道事之”。“師徒如父子”是古來敬師的名言佳句。古代的學生也確實是像孝敬父親一樣對待老師的。《呂氏春秋。勸學》上說:“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所以尊師也”。在師生共同生活的學校里,學生要精心侍奉老師的起居飲食;老師去世後,弟子要像對死去的父母那樣祭祀。這種情同父子的師生情誼,表現了我國古代特殊的師生關係。在當時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下,這種真摯的情誼確實感人肺腑。

古代的尊師,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尊師敬長不僅在民間百姓、學生、士大夫中形成風尚,而且上層統治階級也大力提倡,並身體力行,做出表率。統治階級的尊師在於重道,即“尊師重道”。這裡所說的道,主要是指維護封建綱常倫理和統治秩序的儒家思想和教義。對於儒學的祖師孔子,自然更應倍加崇敬。尊孔,正是為了尊崇其道,因此祭祀孔子,是歷代朝廷典章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帝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封建王朝培養統治人才的最學府――太學(即後來的國子監),供奉孔子,皇帝親臨國子監祭孔,也要對孔子的神位跪拜行禮。而皇帝不僅拜孔子,對於自己的老師也同樣禮敬。曾經為帝王師者,帝王不以他們為自己的臣僚對待,而要敬之以師禮。

為了推行尊師重道的宗旨,朝廷對各階層的教育都有規定。首先是皇家。唐代規定,太子的老師授業時,太子必須出殿門迎接,先行拜師禮,老師答拜。每進一門,先讓老師進,太子後隨。入殿後,老師坐下,太子才能落座。這種禮節,成為唐代的定製。到清代,朝廷規定國子監的學生初見國子師時,老師在堂中等候,學生進來後,對老師行三揖禮,老師站立受禮,然後老師位於西邊,學生在東,面向老師,聽老師訓誡。訓誡完畢,學生行三揖禮退出。而在民間還有眾多私塾,這些私塾中師生之間的禮節,朝廷也都作出了規定。

古代的尊師行為固然有其時代的局限性,其中不無封建糟粕,但它所體現並流傳下來的尊師敬長精神,則是值得今天繼承和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