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修辭


浮雲漲,長長漲,長漲長消。
原來它是以海水、浮雲的多變來襯托一件不變的事,那就是孟姜女世世代代為人同情和敬仰。作者的巧思妙辭,使此聯具有人見人愛、過目不忘的魅力。
紀昀寫過一副嘲諷庸醫的對聯
不明財主棄
多故病人疏
用的是脫化手法,由唐人孟浩然詩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變化而來,幽默風趣,饒有新意。
為了豐富對聯的內容,並使表達變得含蓄、委婉,用典也就成為對聯創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如岳陽樓有一副楹聯云:
後樂先憂,范希文庶幾知道
昔聞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詩
范仲淹字希文,上聯由其《岳陽樓記》來,“後樂先憂”即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意思。杜甫字少陵,下聯意出其《登岳陽樓》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作者由岳陽樓想到古往今來的登樓人,由登樓人想到范仲淹和杜甫,想到他們兩人有關岳陽樓的詩文,想到他們詩文中表現出的胸襟抱負和憂岡憂民的思想。於是,此聯就從讚頌范、杜兩人落筆。“始可言詩”,典出《論語.八佾》,是孔子表揚子夏(姓卜名商)的話,原文是“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上聯“庶幾知道”也是贊語。這副對聯引述范、杜兩人的詩文,以切中題詠的對象岳陽樓,而對范、杜的讚頌又反映出積極的思想感情,給登樓遊覽者以有益的啟迪.是一副情文並茂的佳聯。
借代也是對聯修辭的一種手法,運用得當,也同樣能獲得很好的藝術效果。如長沙嶽麓山屈原祠聯: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上聯“三戶”指楚,《史記.項羽本紀》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下聯“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此處借代屈原。用《九歌》代屈原,不僅是出於對仗的需要,而且更能豐富“心”字的含義。王逸《楚辭章句》稱屈原作《九歌》“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則是“風諫”之“心”。朱熹《楚辭集注》認為《九歌》之作,是“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愛國眷戀不忘之意”,那是“忠君愛國”之“心”。這樣的聯想都是因落實到《九歌》而生髮出來的,如果改用“屈原”一詞,效果也許就不會如此明顯。這副屈原祠聯在藝術表現上的妙處,是綜合了用典、借代、雙關、嵌字等多種修辭手法。上聯“招魂”一語雙關,也指屈原的作品《招魂》。下聯除嵌有《九歌》之名外,“呵壁”一詞又利用雙關和借代,暗藏《天問》之名。
一語雙關,自然就豐富了對聯的含蘊,這種修辭手法也常為作者所採用,而其變化也比較多。如民國年間劉師亮曾撰聯:
民國萬稅
天下太貧
這是針對當時國民黨粉飾太平、高叫“民國萬歲”、“天下太平”而作的。它通過諧音雙關,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諧音雙關是利用異字同音關係,而一字(詞)多義又可構成了借義雙關。如有一副諷刺袁世凱的對聯: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陳湯
從字面看,“六君子”與“二陳湯”都是中藥湯頭名。而實際上上聯的“六君子”在這裡是指嚴復、劉師培、楊度等六人,他們組織籌安會擁立袁世凱為帝,這裡點出了袁世凱起病之因在夢想當皇帝。下聯”二陳湯”實指袁世凱的親信陳樹藩、陳宦及湯薌銘三人。他們三人見袁稱帝後遭到全國上下的唾棄,知大勢已去,為了保全自己,於是先後叛袁“獨立”。袁世凱受此打擊,不久就死了,所以說“送命二陳湯”。此聯的諷刺性很強,而借義雙關的手法也運用得十分巧妙。
借義雙關利用一字(詞)多義現象,使對聯形成表里不同的兩層意思,但其著眼點並不在表層,而是在深層。還有一種雙關,與借義十分相似,但表層意思是其主要著眼點,而深層意思不是非常明顯,帶有一種象徵色彩,或者說,是通過表層寄寓著一定的思想內容,因此可稱之為寓意雙關。如太平天國首領石達開在起義前曾寫過一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