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方法的名言佳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第二,熟讀精恩。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於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他還批評那種讀書貪多的傾向,一再講“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將那精力來更看前半板”。

第三,虛心涵泳。朱熹曾批評當時普遍存在的兩種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測書中的道理,穿鑿附會,歪曲了古人本來意思。二是“舊有先人之說”,就是先前接受的觀點不肯放棄,從而排斥接受新的觀點。

為了糾正以上這兩種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張讀書必須虛懷若谷,靜心思慮,悉心體會作者本意。朱熹強調讀書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覆咀嚼,深刻體會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體察。未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什麼叫“體之於分”?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從讀書法的角度來看,朱熹強調讀書必須聯繫自己,聯繫實際,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行動,這個觀點是可取的。

第五,著緊用力。“著緊用力”.包含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時間上要抓緊,要“飢忘食,渴忘飲,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剛毅果決,奮發勇猛的精神。“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第六,居敬持志。所謂居敬持志,就是讀書必須精神專一,全神貫注,還要有遠大的志向,頑強的毅力。這也是朱熹讀書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鄒韜奮

鄒韜奮是現代著名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讀書時總.是先測覽一遍,對其中特別喜歡的,便在題目上做個記號,再看第一遍,尤其喜歡的再看第三遍。最最喜歡的便一有時間就看。這樣,他讀過的書籍就形成了一座寶塔,基礎最大,是廣泛瀏覽的,然後越往上數量越少,讀得越精。鄒韜奮把這種讀書方法形象地總結為“寶塔式讀書法”。

寶塔式讀書法在讀一本書時,把瀏覽和精讀結合起來,在讀的過程中選優汰劣,避免了平均用力,浪費不必要的閱讀時間。學與思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列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概括地道出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只有二者緊密結合,才能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較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活動,獲得真知灼見。

魯迅的“跳讀”法

魯迅先生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么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這種方法是對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進一步發揮。它的好處是可以由此節省時間,提高閱讀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體理解和最重要的內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華羅庚的“厚薄”法

華羅庚主張:讀書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說,讀書要扎紮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清楚。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於增加了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是“由薄到厚”。這一步以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礎上能夠分析歸納,抓住本質,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經過這樣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並不多,這就是“由厚到薄”這樣一個過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愛因斯坦的“總、分、合”三步讀書法

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在瀏覽前言、後記、編後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閱讀目錄,概括了解全書的結構、體系、線索內容和要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