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語錄名言佳句

于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

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真正尊崇學問的人,他的學習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國小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內心忠誠的公民,然後以此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么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它是把學到的知識當成工具,當成一種技能,以之謀一份職業,為自己謀一份福利。

孔子曾經說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這樣一份擔當,後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在孔子之後,中國古代有許多名士當自己窮極潦倒的時候,還念念不忘蒼生黎民。

讀到這裡,大家也許會有一種疑問:儒家講天下己任是要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嗎?

其實孔夫子並不否認個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導的這樣一種篤定、實用而溫暖的人際理論是以保障每個人利益權利最大化為前提的。他讓你在此基礎上儘量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

中國一直以和諧為美,而真正的和諧是什麼?就是在堅持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於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融入。其實這就是君子之道。

陶淵明的意義,不在於在詩中構置了一個虛擬的田園,更重要的是,他讓每一個人心裡都開出了一片樂土。,他是田園詩創作的鼻祖,中國的隱逸之宗。陶淵明的生活條件雖極其簡陋,但他活得卻很歡樂。《南史?隱逸傳》記載說,陶淵明自己不解音律,卻蓄素琴一張,這張琴連弦都沒有,就是那么一段木頭。他每有會意,就撫弄這段木頭,說是彈琴,而且彈得很投入,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全都寄寓其中,有時彈著彈著就痛哭失聲。

其實這個寓言也是對生活的一種詮釋,它告訴我們,生活中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它有時跟外在的物質生活不見得有緊密的聯繫。孔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物質極其貧匱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真正快樂的力量,也就來自於心靈的富足,來自於一種教養,來自於對理想的憧憬,也來自於同良朋益友間的切磋交流。

1、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2、神聖神聖,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聖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3、《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4、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

5、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6、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著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

7、我們努力創建和諧社會,而真正的和諧是什麼? 它決不僅僅是一個小區鄰裡間的和諧,也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一定包括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地共同成長;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8、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

9、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10、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11、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12、最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