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簡介

八王之亂

西晉統治集團內部歷時十六年(291~306)之久的戰亂。戰亂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長沙王司馬、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史稱“八王之亂”。

晉武帝司馬炎認為曹魏未分封同姓諸侯王,缺乏屏藩,於泰始元年(265)封宗室二十七人為王,有領地和軍隊,分潤租調。大國封地不過一郡,軍隊不超過五千。他還陸續用宗室諸王在中央與地方充當重要官職,幾處軍事重鎮都用他們為長官,如武帝末年,用楚王瑋都督荊州,汝南王亮出鎮許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趙王倫、河間王等先後出鎮關中,成都王穎鎮鄴。出鎮的親王既握軍符,復綜民事。因此,可以憑藉其勢力發動戰亂。

太熙元年(290)晉武帝臨終時命弘農大姓出身的車騎將軍、楊皇后的父親楊駿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惠帝即位後,皇后賈南風(即賈后)於元康元年(291)與楚王瑋合謀,發動禁衛軍政變,殺死楊駿,而政權卻落在汝南王亮和元老衛手中。賈后政治野心未能實現,當年六月,又使楚王瑋殺汝南王亮,然後反誣楚王瑋假詔擅殺大臣,將瑋處死。賈后遂執政,於元康九年廢太子,次年殺之。統領禁軍的趙王倫聯合齊王起兵殺賈后。永寧元年(301),趙王倫廢惠帝自立。至此,政變局限在宮廷;此後方鎮軍參加內戰,戰亂規模擴大,戰場從洛陽、長安延展到黃河南北的廣大地區。

趙王倫篡位後,鎮許昌的齊王起兵討倫,鎮鄴的成都王穎與鎮守關中的河間王舉兵回響。洛陽城中的禁軍將領王輿也起兵反倫,迎惠帝復位,殺死趙王倫。齊王以大司馬入京輔政。太安元年(302)底,河間王又從關中起兵討,洛陽城中的長沙王也舉兵入宮殺齊王,政權落入手。太安二年,河間王、成都王穎合兵討長沙王。司馬命都督張方率精兵七萬,自函谷關向洛陽推進,司馬調動大軍二十餘萬,也渡河南向洛陽。司馬所能指揮的洛陽軍隊不下數萬人,這是八王之亂以來人數最多的一次集結。二王的聯軍屢次為長沙王所敗。但由於雙方兵力懸殊,洛陽陷於包圍之中。城內的統治集團發生分裂。次年正月,洛陽城裡的東海王越與部分禁軍合謀,擒長沙王,將其交給河間王的部將張方,被張方燒死。成都王穎入洛陽為丞相,但仍回根據地鄴城,以皇太弟身分專政,政治中心一時移到鄴城。東海王越對成都王穎的專政不滿,率領禁軍挾惠帝北上進攻鄴城。盪陰(今河南湯陰)一戰,被成都王穎大敗,惠帝被俘入鄴,東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國(今山東郯城北)。與此同時,河間王派張方率軍占領洛陽,接著并州刺史司馬騰(司馬越弟)與幽州刺史王浚聯兵攻破鄴城,成都王穎與惠帝投奔洛陽,轉赴長安。永興二年(305),東海王越又從山東起兵進攻關中,擊敗河間王。光熙元年(306),東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陽,成都王穎、河間王相繼為其所殺,大權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亂到此終結。

自賈后殺楊駿(291年)到惠帝回洛陽(306年),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的動輒以萬計,京城洛陽和長安反覆遭到燒殺劫掠,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而且諸王在混戰中利用少數族的貴族參加內戰,使匈奴、鮮卑等少數族長驅直入中原,西晉統治集團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