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簡介

弘忍

中文名稱: 弘忍

性別: 男

朝代: 隋、唐

生 卒 年: 601~674

國別: 中國

出處: 中國歷代名僧

生平簡介

大開東山法門的弘忍

由南天竺僧菩提達摩傳入中國的禪學,二傳至慧可,三傳至僧璨。自達摩至僧璨,修禪者都實行頭陀行,一衣一缽,隨緣而往,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但自僧璨以下,四傳至道信,五傳至弘忍,道信、弘忍開始改變宗風,大會徒眾,說法傳教,禪門過起集體修學的生活來。道信住於湖北黃梅雙峰山,聚徒500;弘忍繼承道信衣缽後,移住雙峰山東面的馮茂山,會眾多至700人,時稱他的禪學為東山法門。東山法門大開,為以後禪宗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宗派奠定了基礎;東山法門提倡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產自給,把日常勞作視為修禪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日後禪宗於深山幽谷中建立叢林,實行農禪結合生活的指導思想。所以弘忍是使中國禪學轉為禪宗的關鍵人物,在中國禪宗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弘忍俗姓周,湖北黃梅縣(今黃梅縣西北)人。生於隋仁壽元年(601年)。7歲從道信出家,13歲正式剃度為僧,在道信門下,日間從事勞動,夜間靜坐習禪。道信常常以禪宗頓漸宗旨考驗他,弘忍悟解很深,大受道信欣賞。道信臨終前,密付法衣給弘忍,時為唐高宗永徽三年(651年)。同年九月道信圓寂,弘忍繼承法席,另擇馮茂山建立道場。

弘忍的禪學思想,基本上恪守道信的法門而略有發展。道信法門的特點,一是依《楞伽經》以心法為宗,二是依《文殊般若經》倡“一行三昧”說。對此兩點,弘忍都堅持不變。他常說:“欲知法要,心是12部經之根本。”又說:“諸佛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這些話只是對道信“以心法為宗”觀點的闡發。弘忍又曾說他“與神秀論《楞伽經》,玄理通快”,神秀也說東山法門“依《文殊般若經》一行三昧”,說明弘忍對道信禪學的兩個要點皆遵行不替。

道信禪很重視念佛,主張念佛與成佛合一。道信曾反覆強調:“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間,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念名號,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弘忍也繼承了這一思想,教導門徒誠心念佛,建立了念佛禪的理論根據。

但在傳教方式上,弘忍的主張與道信略有不同。道信繼承達摩的“二入四行”,制立了“入道安心要方便”,以後發展為“五方便門”,這些說法,仍是意在超悟的“藉教悟宗”。而弘忍除了承襲上述諸說外,比較強調“息其言語,離其經論”,“天竺相承,本無文字”,初步有了“教外別傳”的自覺意識。又強調“即心是佛”、“心淨成佛”、“屈伸臂頃,便得本心”,也初步有了“頓悟”的意味。總的說來,東山法門對於“藉教悟宗”與“教外別傳”,“漸悟”與“頓悟”兼收並蓄,合舊傳與新說為一體,為傳統禪學過渡到禪宗“南頓”、“北漸”二派準備了條件。

弘忍收徒授學,不講究來學者的貧富貴賤和文化高低,來者不拒,“法門大啟,根機不擇”,又善於化導,故門風大盛,名譽日增。唐高宗聞其名,於顯慶五年(660年)遣使召他入京。弘忍固辭不赴,朝廷乃送衣藥到山中供養。他受到朝野道俗尊崇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弘忍的門徒多達700,及門大弟子有神秀、慧能、智詵、惠藏、玄約、老安、法如、玄頤、高麗僧智德等25人。龍朔元年(661年),弘忍已經61歲,考慮傳付衣法的事情,乃令門下徒眾各作一偈,藉以考察各人的見解,準備將衣法傳付給悟解最深的人。上首弟子神秀與碓房行者慧能都作了偈語,弘忍認為慧能見解最透徹,遂授以衣法,讓他回嶺南弘化,以後遂創立了禪宗南頓一派。神秀未得衣法,但在長安、洛陽一帶影響很大,以後創立了禪宗北漸一派。

弘忍傳付衣法給慧能後,在東山繼續弘法十幾年,於上元元年(674年)十月二十三日圓寂,壽74歲。玄宗開元年間,學士閭丘均為他撰了塔碑。代宗時(763-779年)朝廷追謚為大滿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