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簡介

慧遠

中文名稱: 慧遠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晉代

生 卒 年: 334—416

生平簡介

慧遠(334年——416年),東晉時名僧,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人,他是繼著名高僧道安之後的佛教首領。

慧遠落髮師從道安慧遠本姓賈,出身於仕宦家庭。他從小喜好讀書,十三歲時即隨其舅父令狐氏遊學於許昌、洛陽一帶,讀了大量儒家、道家典籍。《高僧傳·卷六·釋慧遠傳》載,他“少為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莊》、《老》”,致使當時的宿儒賢達,也莫不嘆服他學識博深。

晉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慧遠二十一歲。當時,他仍志在儒學,而且政治動亂的東晉社會又使他產生了避世思想,久懷隱居之願。他打算遠渡江東,就學隱居豫章(今江西南昌)的范宣子。范宣子雅好經術而拒絕作官,名重大江南北。可是這時正值石趙統治集團在石虎殺後內部矛盾激化,互相殘殺,東晉又連年北伐,中原再度陷入大混亂,南路阻塞,使慧遠不能如願南下。當時,佛圖的大弟子釋道安立寺於太行恆山,宣傳佛法。慧遠聽說後,便攜同弟弟慧持前往恆山,拜師求救。上山後,他聽道安講了《般若經》,“豁然而悟”,嘆息說:“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高僧傳·釋慧遠傳》)於是毅然與弟弟投簪落髮,開始了佛教僧侶的生活。

在道安的弟子中,慧遠“厲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他貧旅無資,連衣服也常常缺乏,可是始終堅持不懈,以夜續晝,刻苦學習,精心思考。道安見他聰明勤奮,對佛教教義領會得非常深入,常讚嘆說:“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把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希望,寄托在慧遠的身上。慧遠師事道安僅三年,由於勤奮鑽研,學業優異,便在二十四歲的時候開始講說《般若經》。般若學所宣揚的“實相”,即所謂逾時空的本體,聽眾往往感到很難理解。有一次,一個聽講的人對道安闡發佛法的論著《實相義》提出質疑,慧遠援引《莊子》義作類比來解釋實相,使聽眾很快曉然。從此之後,道安唯獨允許慧遠不廢俗書,可以引佛典以外的書籍來比附說明佛理。巧駁道恆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5年),慕容氏侵擾河南,慧遠隨道安避難到了湖北襄陽。當時,名僧道恆在荊州一帶宣揚般若學的“心無”義,影響頗大。“心無”義主張排除外界萬物對心的干擾,沒有否認外界萬物的存在。這在般若學其他流派看來,是對唯物主義的讓步,所以引起佛教界群起而攻之。慧遠奉道安之命前往慰問正在患病的竺法汰。竺法汰這時指使一個弟子去對道恆辯難。慧遠去後,也就席向道恆攻難。據《高僧傳·卷五·竺法汰傳》載:慧遠就席,攻難數番,關責鋒起。恆自義途差異,神色微動。尾扣案,未即有答。遠曰:“不疾而速,杼柚何為?”坐者皆笑。心無之義,於此而息。“不疾而速”,語出《易·繫辭》。“杼柚”,是織布機部件,杼即梭子,柚即軸子,引申為反覆思考的意思。“心無”義主張心體“豁如太虛,虛而能知”,所以慧遠反駁說,既然“心無”能“不疾而速”,又何必苦費思索!慧遠巧妙地援引《周易》駁斥道恆,使道恆一時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