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宗簡介

李道宗

李道宗(600—653年),字承范,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朝宗室,名將。

李道宗為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李道宗的父親李韶,被追封東平王,贈戶部尚書。李道宗則封為略陽郡公,起家左千牛備身。

武德二年(619年)三月,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割據勢力劉武周在突厥支持下舉兵南下,太原告急。六月二十六日,李淵以右僕射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討伐劉武周。九月,裴寂在度索原(今山西介休東南介山下)戰敗,劉武周進逼河東。

十一月,李世民率軍自龍門關(今山西河津西北)乘堅冰過黃河,屯兵柏壁,與劉武周主力宋金剛軍對峙,並同固守絳州(治正平,今山西新絳)的唐軍形成犄角之勢,進逼宋金剛軍。李道宗時年十九歲(新舊《唐書》記載為十七歲,應有誤),也隨秦王李世民前去抵抗。李世民登柏壁城(新舊《唐書》記載為玉壁,玉壁在今山西稷山西南,與柏壁相距不遠,但玉壁在隋、唐兩朝無戰史,柏壁則是河東之戰的主戰場,所以這裡以柏壁為準)觀察軍情,回頭問李道宗:“賊恃其眾來邀我戰,汝謂如何?”李道宗答道:“群賊乘勝,其鋒不可當,易以計屈,難與力競。今深壁高壘,以挫其鋒;烏合之徒,莫能持久,糧運致竭,自當離散,可不戰而擒。”李世民說:“汝意暗與我合 。”(《舊唐書·李道宗列傳》)後唐軍諸將皆請求出擊,李世民則對眾將說:“金剛懸軍深入,精兵猛將,鹹聚於是,武周據太原,倚金剛為捍蔽。軍無蓄積,以虜掠為資,利在速戰。我閉營養銳以挫其鋒,分兵汾、隰,沖其心腹,彼糧盡計窮,自當遁走。當待此機,未宜速戰。”(《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八》)對照前後兩句話,從中不難看出李道宗的話對李世民的決策起了很大的影響。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十四日,與唐軍相持約5個月的宋金剛軍終因糧秣斷絕,被迫以尋相部為後衛,向北撤退。李世民即率軍跟蹤追擊,於二十三日在介州(今屬山西)大敗宋金剛,劉武周放棄并州與宋金剛逃往突厥,後為突厥所殺。時劉武周大將尉遲敬德收集敗軍鎮守介休,李道宗與宇文士及奉李世民之命前去招降,尉遲敬德遂舉城而降。唐軍奪回河東要地,對鞏固關中,爾後爭奪中原具有重要意義,李道宗也功不可磨。

七月至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又率軍於洛陽、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西)地區,先後擊破鄭帝王世充、夏王竇建德軍二大勢力。李道宗在此次作戰中又屢建戰功。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率部起兵反唐。至十二月,劉黑闥軍盡復竇建德故地。又遣使北連突厥。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劉黑闥自稱漢東王,恢復竇建德時文武百官的職位,設法行政均效法竇建德,使唐朝在河北的統治受到嚴重威脅。李道宗再次隨李世民出征。雙方相持60餘日,劉黑闥暗中率軍襲擊李世績軍,李道宗隨李世民率襲擊劉黑闥軍側後以救援李世績,結果被劉黑闥包圍,此時尉遲敬德率勇士沖入包圍,李道宗與李世民趁勢脫險。三月二十六日,唐軍大敗劉黑闥,劉黑闥逃入突厥。

十一月初八,唐封宗室李道宗等十八人為郡王,李道宗此時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總管。朔方割據勢力梁師都據夏州(治岩綠,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遣其弟梁洛仁帶幾萬突厥兵包圍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李道宗據城固守,並尋隙出擊,大敗突厥軍。唐高祖聞訊後,稱道不已,並對左僕射裴寂、中書令蕭瑀說:“道宗今能守邊,以寡制眾。昔魏任城王彰臨戎卻敵,道宗勇敢,有同於彼。”(《舊唐書·李道宗列傳》)遂封李道宗為任城王。時突厥與梁師都相勾結,派郁射設進駐五原(今陝西定邊)故地,李道宗率軍將郁射設趕出五原,振耀威武,並向北開拓疆土千餘里。此戰,李道宗採取據城固守,待敵懈怠的策略,一舉擊敗強敵,並為大唐開疆拓土千餘里。

唐武德八年(625年),突厥軍多次南下攻擾唐邊。八月十九日,突厥襲擾靈武,二十三日,李道宗率軍將其擊敗。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部在玄武門(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伏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取了皇位繼承權。八月初八,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

貞觀元年(627年),李道宗征拜鴻臚卿,歷左領軍、大理卿。時唐太宗將經略突厥,又拜李道宗為靈州都督。

在隋末唐初時,突厥趁中原地區戰亂不休,開始重新崛起,屢次發兵南下騷擾,唐高祖對突厥採取了優容策略。唐太宗繼位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很快培養出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初四,突厥軍進擾河西。唐太宗以此為藉口,於二十三日詔命任城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率所部反擊突厥。同時以并州都督李績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恆安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共率兵10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6路共同反擊突厥。

十一月二十八日,李道宗在靈州擊敗突厥兵。

貞觀四年(630年)二月,李靖率所部大破頡利可汗部,頡利可汗逃往靈州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欲投奔吐谷渾。三月,李道宗領軍進逼,讓蘇尼失交出頡利。頡利可汗率幾名騎兵趁夜逃跑,藏於荒山野谷中。蘇尼失害怕,忙派騎兵將頡利可汗抓回。十五日,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領大批兵力包圍沙缽羅營帳,俘頡利可汗送回長安,蘇尼失舉兵投降,至此漠南之地遂空,北部邊境數十年無大戰事。李道宗因功賜實封六百戶,召拜刑部尚書。

貞觀五年(631年)四月十三日,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斛薛部(歸附唐朝的少數民族部落)反叛,李道宗率部追擊,將其擊破。

貞觀八年(634年),吐谷渾伏允可汗依其臣天柱王之謀,進襲唐廓(治化隆,今青海化隆西南)、蘭州,使唐通往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廓受到威脅。六月,唐遣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率軍反擊,追至青海湖後班師。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渾再次寇擾涼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唐太宗大為震怒,下決心大舉征伐吐谷渾。十二月初三,起用已致仕的右僕射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以李道宗和兵部尚書、積石道行軍總管侯君集為副將,同時出征的還有涼州都督、且末道行軍總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軍總管李道彥、利州刺史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生和歸唐的東突厥及契苾何力等軍。

吐谷渾聞唐軍將至,退走嶂山(今甘肅舊寧夏府),已距唐軍幾千里。諸將商議準備回軍,李道宗則堅持追擊,得到李靖的同意,但侯君集卻反對,李道宗遂率偏師急行軍十日,於貞觀九年(635年)閏四月初八在庫山(今青海湖東南)追上吐谷渾部。吐谷渾部憑險殊死作戰,李道宗派千餘騎逾山襲其後,吐谷渾腹背受敵,大敗而逃。伏允可汗燒盡野草,輕兵入磧。

李靖分兵兩路追擊,自李大亮、薛萬均等部由北路切斷其通往祁連山的退路,並迂迴至伏俟城;李道宗和侯君集等部由南路追截南逃的吐谷渾軍。李靖一路進展順利,二十三日在曼頭山(今青海共和西南一帶)、二十八日在牛心堆(今青海西寧西南)、接著又在赤水源(今青海興海東南)接連獲勝。李道宗和侯君集率南路唐軍在沓無人煙地區行軍2000餘里,途經無水無草的破羅真谷(在今青海都蘭東南一帶)時,只能“人齔冰、馬瞰雪”,於五月間在烏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伏允可汗,大破其眾,俘其名王驍將。伏允可汗向西敗走,準備渡突倫川(又稱圖倫磧,今新疆塔克拉瑪乾沙漠),投奔于闐。李靖部將契苾何力聞訊,率驍騎追上伏允可汗,伏允可汗僥倖脫逃,五月,在走投無路的絕境中自縊身亡。南路唐軍繼續進逾星宿川(即今青海黃河上源星宿海),至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與李靖軍勝利會師。伏允之子大寧王慕容順斬天柱王,率部歸唐,被封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渾成為唐朝屬國,唐西北邊境從此得到安定。

貞觀十一年(637年)六月十五日,李道宗遷禮部尚書,改封江夏郡王,同時被封的還有河間郡王李孝恭。不久便因貪贓入獄。唐太宗因此事對侍臣們說:“朕富有四海,士馬如林,欲使轍跡周宇內,游觀無休息,絕域采奇玩,海外訪珍羞,豈不得耶?勞萬姓而樂一人,朕所不取也。人心無厭,唯當以理制之。道宗俸料甚高,宴賜不少,足有餘財,而貪婪如此,使人嗟惋,豈不鄙乎!”(《舊唐書·李道宗列傳》)遂免李道宗的官職,削其封邑,以王就第。

貞觀十三年(639年),李道宗又被起用,為茂州都督,還未上任,又轉為晉州刺史。貞觀十四年(640年),再拜為禮部尚書。

當時侯君集於十二月攻滅高昌,回京後,自恃功高,頗有怨望。正值李道宗侍宴,便從容地說:“君集智小言大,舉止不倫,以臣觀之,必為戎首。”唐太宗問道:“何以知之?”李道宗回答:“見其恃有微功,深懷矜伐,恥在房玄齡、李靖之下。雖為吏部尚書,未滿其志,非毀時賢,常有不平之語。”唐太宗說:“不可億度,浪生猜貳。其功勳才用,無所不堪,朕豈惜重位?第未到耳。”貞觀十七年(643年),侯君集果因參與太子李承乾謀反未成而被殺。事後,唐太宗笑著對李道宗說:“君集之事,果如公所揣 。”(《舊唐書·李道宗列傳》)

貞觀年間,朝鮮半島上並存三個獨立國家,北部為高麗,南部偏東為新羅,南部偏西為百濟,其中新羅一直與唐保持朝貢關係。貞觀十七年九月,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占其40餘城,並與高麗聯合圖謀斷絕新羅與唐的通道。貞觀十八年(644年)二月,唐太宗出兵征討高麗。十一月二十四日,以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以李道宗為遼東道副總管,率步騎兵6萬及蘭、河二州降胡進逼遼東。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十二日,唐太宗由洛陽出發,親征高麗。

此前,唐太宗準備攻打高麗,先派營州都督張儉率輕騎度到遼東去查看形勢,張儉由於膽小,不敢深入。李道宗請求率百騎前往。唐太宗許之,然後約定了所用時間,李道宗說:“臣請二十日行,留十日覽觀山川,得還見天子。”(《新唐書·李道宗列傳》)隨即秣馬束兵,旁南山入高麗境地。任務完成後準備撤回,此時發現退路已被高麗軍切斷,李道宗遂率部走小路如期反回。唐太宗稱讚道:“賁、育之勇何以過!”(《新唐書·李道宗列傳》)遂賜其黃金五十斤,絹千匹。

出征後,李績採用疑兵之計,秘密北上直趨甬道,於四月初一從通定鎮(今遼寧新民西北遼河西岸)渡過遼水(即遼河),到達玄菟。高麗大駭,各城皆閉門自守。初五,李道宗率數千人馬到達新城(今遼寧瀋陽東北),派折衝都尉曹三良率十餘騎兵逼近城門,守軍不敢出戰。十五日,李道宗與李績合兵攻打蓋牟城(今遼寧撫順),至二十六日攻取該城,俘虜2萬餘人,獲糧食10餘萬石。

唐軍進至遼東城(今遼寧遼陽)下,初八,高麗步騎兵4萬餘人救援,李道宗率4000騎兵迎擊。軍中士兵都認為眾寡懸殊,不如挖深濠溝加高壁壘堅守,等侯大軍到來時在戰。李道宗說:“不可。賊赴急遠來,兵實疲頓,恃眾輕我,一戰必摧。昔耿弇不以賊遺君父,我既職在前軍,當須清道以待輿駕。”(《舊唐書·李道宗列傳》)李績也認為有道理,遂與高麗軍展開激戰,行軍總管張君乂接戰不利,敗退。李道宗收集散兵,登高觀察敵陣,見高麗軍陣形混亂,遂率領幾十名驍勇騎兵衝擊敵陣,左進右出,右進左出。李績又領兵助陣,大敗高麗軍,斬首千餘級。初十,唐太宗御駕渡過遼水,駐紮在馬首山(即今遼寧遼陽西南首山),對李道宗大為讚賞,賜奴婢四十人。十七日,唐軍攻占遼東城,殺死萬餘人,俘獲高麗兵萬餘、男女4萬口,以其城置遼州。

六月二十日,唐軍進至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下,縱兵攻城,守軍憑堅城固守。此時,安市百姓聞知李績奏請克城後坑殺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軍久攻不下。李道宗率部在安市城東南角築土山,漸漸逼近城牆,城中也不斷加高城牆拒戰。士卒輪番作戰,每日達六七次,唐軍用衝車和發射石塊,撞開城牆垛,城中隨即立木柵欄以堵塞缺口。李道宗腳部受傷,太宗親自為他針炙,並賜給他御膳。。唐軍晝夜不停地加築土山,共用60餘日,土山頂離城只有幾丈,可以向下俯瞰城內。此時李道宗讓果毅都尉傅伏愛領兵駐守在山頂以防備高麗兵突襲。不巧的是土山坍毀,壓向城牆,城牆也崩塌,正趕上傅伏愛擅離職守,使數百名高麗兵從城牆缺口處出來迎戰,乘混亂之機搶占了土山,挖溝塹守護。唐太宗大怒,將傅伏愛斬首示眾(一說李道宗失於部署,歸罪於傅伏愛),命諸將攻城,但唐軍連攻三天未能奪回。李道宗光著腳到唐太宗的麾旗下請罪,唐太宗說:“汝罪當死,但朕以漢武殺王恢,不如秦穆用孟明,且有破蓋牟、遼東之功,故特赦汝耳。”(《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此時已近深秋,遼東一帶早寒,草枯水凍,軍糧將盡,唐太宗被迫於九月十八日下令班師還朝,李道宗與李績領步騎兵4萬人負責殿後。唐廷此次東征高麗,前後一年,攻占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等10城,獲7萬餘戶,斬殺高麗兵4萬餘人,唐軍陣亡近2000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唐軍雖斬獲頗豐,但並未達到預期目的。高麗直到高宗時期才被滅掉。

此時,薛延陀多彌可汗乘唐太宗率大軍親征高麗之機,發兵入寇夏州,為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擊敗。不久,多彌可汗再次發兵進犯夏州。十二月二十五日,唐太宗詔令李道宗徵發朔、並、汾、箕、嵐、代、忻、蔚、雲9州兵馬鎮守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右衛大將軍、代州都督薛萬徹、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徵發勝、夏、銀、綏、丹、延、鄜、坊、石、隰10州兵馬鎮守勝州(治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黃河南岸十二連城);勝州都督宋君明、左武侯將軍薛孤吳,徵發靈、原、寧、鹽、慶5州兵馬鎮守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又命執失思力徵發靈、勝2州的突厥兵,與李道宗等人相互呼應。薛延陀軍入塞,見唐軍已有防備,未敢貿然進攻。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見擊滅薛延陀時機已到,遂於六月十五日命李道宗、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執失思力率突厥兵,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統領涼州及胡族兵,代州都督薛萬徹、營州都督張儉各率本部兵馬,分兵幾路,齊頭並進,進攻薛延陀。多彌可汗見大勢已去,率數千騎投奔阿史德時健部落,回紇發兵進攻該部落,殺死多彌可汗,其宗族也被屠戳殆盡。薛延陀餘眾7萬餘口向西潰逃,擁立夷男侄子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遣使上書朝廷,請求在郁督軍山(即今蒙古共和國境內杭愛山東支)北麓保聚駐牧,唐太宗派李績和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去安撫。李績至郁督軍山,擊敗佯裝乞降的伊特勿失,將咄摩支帶回長安。李道宗則率兵渡過沙漠,薛延陀達官阿波率數萬人抵抗。李道宗將其擊敗,殺千餘人,乘勝追擊200里。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鐵勒11部酋長相繼前來請求歸附唐朝。求置唐官,同為編戶,並設州郡。唐滅薛延陀,使北部邊境從此得到安定。

李道宗不僅是當時屢立戰功的名將,同時他在唐與吐蕃的聯姻上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公元七世紀初,雅隆(今西藏窮結)悉補野部首領松贊乾布(即棄宗弄贊)弱冠嗣位,在部族聯盟基礎上,建立奴隸制王朝。貞觀八年,贊普(吐蕃君主的專用稱號)松贊乾布聽說突厥及吐谷渾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人隨唐使馮德遐入唐,多帶金寶,奉表求婚,唐太宗未許。使者回報系吐谷渾王離間所致。松贊乾布大怒,即發兵擊敗吐谷渾、党項、白蘭諸羌。十二年八月,吐蕃軍號稱20餘萬進屯唐松州(治嘉城,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進貢金帛,聲稱來迎娶公主。後為唐軍所敗,松贊乾布遣使到長安謝罪,並再次請求通婚。唐太宗應允。松贊乾布十分歡喜,立即準備了豐厚的聘禮,黃金五千兩,珠寶珍玩數百件,命大論祿東贊到長安納聘。

十四年十月,祿東贊到達長安,朝見了唐太宗,向唐太宗述說松贊乾布仰慕大國,殷切請求結親的願望和誠意,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十五年正月,唐太宗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松贊乾布。據說文成公主就是李道宗的女兒。在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前,雙方都做了許多準備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把文成公主安全送入吐蕃,所以唐太宗決定由李李道宗前往護送。入吐蕃的行程,事先也作了周密的安排,在吐谷渾邊境修築了行館,作為公主和隨從人員中途作較長時間的休息,以熟悉高原的氣候。十五日,李道宗護送李道宗離開長安。行至大城鄯城(今西寧)時,大隊作了停留。然後前行200餘里到險峻的赤嶺(今青海日月山),下車換乘馬,進入吐谷渾境內。在此一行人受到河源郡王諾易缽和弘化公主的熱烈歡迎,住在早已建成的行館。經過一個多月的休息,解除旅途疲勞以後,又繼續西行。在吐谷渾和吐蕃邊界的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松贊乾布率軍按約早已到此等候迎接。見到前來護送的李道宗,松贊乾布非常恭敬,執子婿這禮。行過親迎禮後,李道宗告別文成公主和松贊乾布,回朝復命,勝利完成了他的歷史史命。文成公主入藏後,為漢藏兩族的友好關係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女性,這一切和李道宗都是密不可分的。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道宗因身體不適請居閒職,轉為太常卿。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

永徽元年(650年),李道宗加授特進,增實封並前共六百戶。

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二,房遺愛(房玄齡之子)、薛萬徹、柴令武(柴紹之子)因謀反被殺。李道宗平時即與長孫無忌、褚遂良不和,二人便誣陷李道宗與房遺愛有交結,結果李道宗被流放象州(今廣西柳州東南),於途中去世,時年五十四歲。後長孫無忌、褚遂良被下獄後,李道宗才又追復官爵。李道宗子李景恆,降封盧國公,官至相州刺史。

在評書《薛家將》中,李道宗被描寫成無惡不作的人,實際上並非如此。李道宗晚年時十分好學,敬慕賢士,不以以勢凌人,李氏宗族中,唯有李道宗與河間王李孝恭兄弟二人最為當時人們所稱頌。貞觀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唐太宗大擺酒宴,同州刺史尉遲敬德參加宴席,見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勃然大怒。時李道宗坐在他的下首,反覆勸解。尉遲敬德竟用拳頭毆打李道宗,一隻眼睛幾乎被打瞎。但李道宗並未與其計較。在唐太宗的規勸下,尉遲敬德從此才約束自己。

唐太宗在評論當時名將時說:“於今名將,惟世績、道宗、萬徹三人而已,世績、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