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師古簡介

《隋書》

記載隋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八十五卷,內帝紀五卷,志三十卷,列傳五十卷。紀、傳主要記載隋文帝開皇元年(581)至恭帝義寧二年(618)共三十八年的歷史。

《隋書》是唐初設史館制度後的官修史書。紀、傳和志由不同作者先後撰成。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人奉敕編撰《隋書》紀傳,魏徵監修,貞觀十年完成。“隋史序論,皆徵所作”。志十篇由於志寧、李淳風、李延壽、顏師古等人分修,令狐德棻監修。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改由長孫無忌監修,顯慶元年(656)修成,歷時十五年。長孫無忌領銜表進,但他並沒有參預編撰。天文、律歷、五行三篇志由李淳風執筆,地理志由顏師古撰寫,其他志已不知撰人。

早在隋文帝時,王劭已將隋朝歷史按類分編,撰成《隋書》八十卷。煬帝時,王胄等撰成《大業起居注》。唐人修撰《隋書》,充分吸取了以往的成果。其記述文帝、煬帝、恭帝史事頗詳,有不少重要史料。如開皇十年(590)五月制,“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六月制,“人年五十,免役收庸”。十四年六月詔,“省府州縣,皆給公廨田,不得治生,與人爭利”。皆有關社會經濟,為學者重視。其傳亦有特點,《文四子傳》敘文帝諸子驕淫放縱,爭奪權利,間或直錄口語,頗能反映當時實情。《長孫晟傳》敘隋與突厥交涉往來,反映兩個政權的實力消長。《西域傳》第一次記載昭武九姓諸國,為研究西域歷史提供了新的資料。

唐初編撰的《梁書》、《陳書》、《周書》、《北齊書》和《隋書》都只有紀傳,而無志。為了與之配合,便統一編寫《五代史志》,原是單獨成書,後來編入《隋書》。《隋書》的天文、律歷二志記載魏晉以來,特別是南北朝時期著名天文學家、曆法學家的成就和流派,並作了比較和評論。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研究,張子信和劉焯關於“日行盈縮”的探討,以及漢魏以來歷代度量衡變遷的情況,志中都有較詳細的記載。地理志以隋煬帝大業五年(609)的地理狀況為準,記載全國郡縣戶口、山川形勢、建置沿革,以及各地區的風俗、物產,並提供了當時國內外交通狀況的重要資料。對於隋以前的地理狀況,只在附註中作了說明。食貨

志和刑法志同樣以記錄隋事為詳,如有關土地、戶籍、賦役制度和貨幣狀況,其他各個朝代則比隋代簡略。刑法志歷舉五代律書的編撰,只有隋代的立法毀法情況寫得比較具體。樂志三卷,隋事居半,其中記載鄭譯從龜茲人蘇祇婆所得七調,成為唐代燕樂的本源;介紹隋煬帝所定九部樂的源流、歌曲、樂器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經籍志以隋東都觀文殿藏書目錄為依據,將所有書籍區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著錄當時古籍保存和散佚情況,並概括地敘述各種學術源流,使漢、隋之際的古籍狀況得以考見,此外,隋帝優待臣僚,賞賜田地、奴婢,不願減功臣之地以給百姓;隋朝國庫的糧絹儲備可支用數十年,而賦役徵調仍很重,力役、徭役頻繁,刑法嚴酷,勞動人民被迫不斷進行反抗鬥爭等,這類重要資料,在《隋書》紀傳和食貨、刑法志中,都有不少記載。

《隋書》最早刻於北宋天聖二年(1024),已失傳。另有南宋嘉定間刻本殘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另一刻本殘存五卷傳世。元朝大德年間饒州路刻本是比較好的版本,涵芬樓百衲本《隋書》即據此影印。清乾隆年間武英殿刊本是較為流行的版本。1973年中華書局影印的校點本即依據以上數種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