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爾簡介

邱吉爾

中文名稱: 邱吉爾

生 卒 年: 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

國別: 英國

生平簡介

英國首相,政治家,戰略家,著作家。出身貴族。1895年桑德赫斯特皇家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在騎兵部隊任職。其間,以記者身分隨西班牙軍隊報導古巴獨立戰爭。1896~1898年隨英軍參加鎮壓印度西北部居民起義和蘇丹馬赫迪起義。1899年辭去軍職,作為《晨郵報》隨軍記者參加英布戰爭,曾被布爾人俘獲,後越獄逃脫。回國後投身政界,當選為保守黨議員。1904年轉向自由黨。1906~1911年先後任殖民副大臣、商務大臣、內政大臣。1911年出任海軍大臣,領導組建海軍參謀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伊始,命令海軍提前進入戰備狀態。1915年11月因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失利被迫辭職後,前往法國作戰,任步兵營營長。1916年退役回國,任議員。1917年7月出任軍需大臣,重視坦克的研製和生產,力主建立獨立空軍。1919年1月任陸軍大臣和空軍大臣,仇視俄國十月革命,煽動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1921年2月任殖民大臣。1922年大選失敗後退出政界,從事繪畫和寫作。1924年11月出任財政大臣。1929~1939年工黨執政期間,未擔任任何公職。

30年代,邱吉爾在德國納粹勢力急劇膨脹、戰爭危機日益嚴重情況下,不斷提醒政府和公眾注意英國國防實力有被德國超過的危險,反對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譴責《慕尼黑協定》,主張加強軍備,建立以英法聯盟為核心包括蘇聯在內的反德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於1939年9月3日出任海軍大臣。1940年5月10日德軍閃擊西歐當日,出任英國戰時內閣首相兼第一財政大臣、國防大臣和保守黨下院領袖,迅即把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英軍自敦刻爾克撤退和法國投降後,在英國孤軍奮戰的危難時刻,他以其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心,領導英國及大英國協國家人民進行反法西斯戰爭,在不列顛之戰中擊敗德國空軍,迫使a.希特勒放棄進攻英國的企圖,使英國成為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大本營和解放歐洲的反攻基地。他強調保衛海上交通線,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藉助美國的實力重返歐洲大陸,徹底擊敗軸心國。1940年9月批准以英國部署在西半球的海空軍基地交換美國50艘驅逐艦的協定。12月請求f.d.羅斯福增加援助,並促成美國通過《租借法案》。1941年1月派遣二軍參謀部代表與美國軍方會談,制定“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當天即宣布援助蘇聯;7月12日與蘇聯達成軍事協定,規定在戰爭中聯合行動,不與德國單獨談判和媾和。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次日對日宣戰。

二戰期間,多次與美、蘇首腦會晤,制定聯盟戰略,達成一系列協定。1941年8月13日與羅斯福簽署《大西洋憲章》,確定兩國共同對德政策和戰爭目標。12月~次年1月與羅斯福舉行華盛頓會議,決定建立美英參謀長聯合委員會,以協調兩國戰略、共同使用兩國資源和戰略物資,並參與起草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在開闢第二戰場問題上,與美、蘇領導人有重大分歧。1943年1月與羅斯福舉行卡薩布蘭卡會議,反對在1943年開闢第二戰場,主張加強地中海攻勢,進軍義大利。1943年11月22~26日與蔣介石、羅斯福舉行開羅會議,簽署《開羅宣言》。11月28日~12月1日與羅斯福、jv.史達林舉行德黑蘭會議,決定1944年5月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並就戰後歐洲秩序的安排和國際組織的建立進行討論,簽署《德黑蘭宣言》和《德黑蘭總協定》。1945年2月與羅斯福、史達林舉行雅爾達會議,就分區占領德國、對德實施管制、波蘭的邊界劃分和政府的組成、聯合國安理會的表決程式等問題達成協定。7月17~28日與h.杜魯門和史達林舉行波茨坦會議。28日,因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而辭職。

1946年3月5日在美國密蘇里州的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主張美英聯合對抗共產主義,拉開“冷戰”帷幕。1948年10月提出以英美特殊關係、歐洲聯盟和大英國協為基石的“三環外交”政策。韓戰爆發後,反對美國擴大戰爭和進行核訛詐。1951年10月再次當選為首相。1953年受封爵士並獲諾貝爾文學獎。1955年4月5日因年邁退休。卒於腦溢血。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世界危機》、《英語國家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等。(劉甫武)